李婷
东部战区空军医院骨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重点介绍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指标,而且还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对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进行研究,以期为股骨颈骨折护理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在临床上股骨颈骨折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多是由于骨质疏松而诱发的股骨颈脆弱,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在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了提高其治疗效果,除了必要的手术治疗和护理干预外,我院还为其提供了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并取得了不错的护理效果,现对其进行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了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在59-85岁,平均(65.5±1.2)岁。实验组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在60-85岁,平均(65.9±1.3)岁。两组患者在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和手术指标进行观察、记录,对存在的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术前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大多数股骨颈骨折患者都要承受剧烈的疼痛,从而诱发患者出现焦虑、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情绪,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从患者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并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以此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的自信心;(2)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骨折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协助其合理选择体位,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同时告知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具体流程和治疗优势,以确保后续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
1.2.2术中护理干预
(1)护理人员要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并协助手术医师开展各项手术操作;(2)护理人员对手术阶段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提前制定预防和解决措施,以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1.2.3术后护理干预
(1)护理人员最好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适时通风,将病房温度和光线调至舒适范围,同时保持病房安静卫生,以确保患者的休息时间;(2)疼痛护理。根据患者的疼痛耐受度来为其提供物理疼痛护理或药物疼痛护理,使其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改善;(3)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处理,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的有效性。
1.3临床评定标准
(1)生活质量评分。借助生活质量量表来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主要指标有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等,每项总分为5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焦虑与抑郁评分。(2)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和对比,得分越高,则反映患者具有比较严重的焦虑与抑郁症状。
.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采用了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了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组间研究所得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反映研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通过相关护理和评价得知,实验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x±s]分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
统计得知,护理干预前两组焦虑与抑郁评分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 [x±s]分
3.讨论
股骨颈骨折属于临床骨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多存在髋部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在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为了提高其治疗效果,还需要开展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其是一项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的先进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其临床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度,确保患者身心健康。同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实施,还可以缓解患者的应激反应,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其手术效果。此外,围手术期护理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蔡薇.探究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20,5(1):59-60.
[2]许彩梅.优质康复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0,11(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