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11月   作者:宋晓萍
[导读] 初中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班主任在学生们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学生们的健康心智以及正确三观的养成。激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通过多元化激励手段,优化学生们内在情感结构,强化其感情动机,进而达到树立行为规范、塑造价值观念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研究从激励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初中生发展特征探究实施激励策略,希望对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招远市竞技体育学校 宋晓萍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班主任在学生们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学生们的健康心智以及正确三观的养成。激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通过多元化激励手段,优化学生们内在情感结构,强化其感情动机,进而达到树立行为规范、塑造价值观念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研究从激励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初中生发展特征探究实施激励策略,希望对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积极性
        激励,简单来讲,就是激发、鼓励。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可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励机制,优化教学管理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塑造与培养思想情感、行为习惯,有效落实班级管理规范以及实现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目前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对于激励策略的设计愈加重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德育引导中更多的还是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规范。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结合新时期德育教育培养要求,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特点,探究科学有效的激励策略。
        1.因材施教,渗透差异化的德育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思想精髓,时至今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德育教育中,班主任根据课程目标为学生提出整齐划一的发展目标与引导方法,而忽视了教学方法与学生个体的契合性,因此,德育教育的激励效果自然难以体现。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班主任不妨从学生主体出发,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客观事实采取因材施教的激励措施,让德育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相契合。依据因材施教理念,初中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激励的过程中,应通过仔细观察、合理分析,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理解不同层次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中的差异化需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可行的差异化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自我激励;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激励措施中形成最优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激励教育的有效性。
        2.奖惩结合,提高德育教育激励效果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挫折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鼓励、赏识、表扬等教育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初中德育培养中,一些班主任尝试运用赏识教育手段,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在被尊重、被欣赏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但从目前教学培养效果来看,赏识教育的应用出现了误区,一些班主任在缺乏原则的激励与赏识中让学生失去了自我衡量的标准。


针对此,初中班主任在设计激励策略的过程中,应坚持奖惩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针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突出表现给予充分的表扬,并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引导与赏识中找到自信,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为学生设计严格的惩罚机制,划出行为底线,在正反激励中帮助其树立行为标准,利用适当的惩戒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而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真正体现教育激励的实际效果。
        3.创新探索,设计多元化的激励教育方法
        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创新成为教育教学培养的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在设计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的过程中,应拓宽教学培养思路,探索多元化的激励教育方法,让教与学获得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采取激励方法。
        榜样激励: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激励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在榜样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方向,并形成强大的自我激励作用。
        物质激励: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积分制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进行评价,并在期中、期末进行总结评估,根据学生的总体得分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让学生在物质刺激中不断强化正向行为。
        荣誉激励:即通过尊重、荣耀、名气、身份等特殊的奖励,在精神上给予学生巨大的鼓舞,让学生在荣誉感的激励下,形成强烈的自我规范,在自我激励中不断强化发展动力。
        4.渗透生活教育,体现德育教育激励的真实性
        初中班主任在设计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的过程中,应从现实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加熟悉也更具意义的教育元素。在激励教育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上回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体会个人思想道德与行为准则所产生的影响,并在融入场景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教师应从生活中提炼思想道德规范。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友谊”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理解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同学沟通的经验与烦恼,在互动讨论中提炼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教师可从生活需求入手,指导学生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并在体验与观察中了解人际交流以及自我认知需要的品质,进而在需求的激励中,不断进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对激励策略的设计,为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让学生在激励中找到自信,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楚彬.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132.
[2]张来桢.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27):174-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