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11月   作者:刘君
[导读]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的前进目标。为了达成此目标,社会各界应该重点关注高校教育问题,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便生成民族团结的意识,并将这一意识深刻植入到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进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良性循环。本文针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 刘君

摘要: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的前进目标。为了达成此目标,社会各界应该重点关注高校教育问题,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便生成民族团结的意识,并将这一意识深刻植入到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进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良性循环。本文针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研究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代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拥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局势日益复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秉承着“安内”的思想,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其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样一来,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我国的国内局势便会变得更加安定团结,也能够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
        1.通过课程教育实现民族团结进步
        高校可以通过课程教育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当学生步入更高的学府后,其在学习上的安排会与以往产生很大的不同,但是归根究柢在大方向的教育上还是要向学生讲解与专业课程、个人发展相关的科目知识。因此,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高校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相关内容,完成对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其中,思修、纲要、毛概、马哲是学生必修的四门政治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方向,让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认知,并在踏出校园后能够为我国的基础建设添砖加瓦。所以,在这四门课程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了。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输出相关概念,让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有大致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设计相关实践教学,让学生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外化于日常生活中,凸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校园文化实现民族团结进步
        高校可以通过重视校园文化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一般来说,学校既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是学生的生活场所。校方更应该重视校园环境的营造,从外在条件出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况且,大部分高校都属于综合类大学,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便可以从校园活动着手,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例如,在校园景观建设上,应该在突出当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少量融入多民族文化,让学生从景观上感受到多民族的和谐。


再如,在文化活动上,各学院、各系应当定时举办集体活动,如:举办美食节,让学生品尝不同民族的特色小吃;举办画展,让学生鉴赏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举办运动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完成体育项目;开放校园媒体,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民族政策,或吸引学生主动投稿阐述与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的众多思考。诸如此类活动,都可以很好地对民族团结进行实践。
        3.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民族团结进步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民族团结进步。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尤其身处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不能与社会脱节,要熟练应用网络平台,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达成学习的目的。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打造与民族团结相关的精品课程。在课程制作时,教师应该注意教学重点的分配,并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利用生活实例来讲过程、讲原理、讲方案,让学生为民族团结理念找到真实写照,从而完善对教师教学的理解。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制作与民族团结相关的短视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具体的短视频制作方案,如:针对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作概念动画;针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制作访谈节目;针对表演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自由创作剧本,完成一段短剧表演。
        4.构建协同机制实现民族团结进步
        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多方的努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家庭教育依靠家长的思维品格来影响学生的主观想法,学校教育依靠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社会教育则依靠企业工作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三者联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感悟更为深刻。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以建议校方与企业合作,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参观的机会。在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教师便可以联系企业相关负责人带领学生参观民族性较强的工作场所,让学生见识不同民族工作人员协同合作所展现的工作成果,体会到民族团结能够在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基于此,学生不仅能够消除各民族之间协同工作时心中的芥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静心倾听他人的见解,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而各高校已经成为开展此项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作为校方应该从多角度考虑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笔者在文中阐述了从课程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协同机制四方面出发提出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华荣,黄海冰.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2020,(17):43-44.
[2]李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路径探究[J].时代报告,2019,(8):212-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