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育社会责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以《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与袁隆平院士一席谈》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11月   作者:于金玲
[导读]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科学家访谈《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与袁隆平院士一席谈》。作为本书的开篇之作,旨在让学生对本册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和好奇心的趋势下开始潜移默化的主动求学,不断破开云雾见青天,解开遗传的谜底,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知识基础

大连开发区一中   于金玲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科学家访谈《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与袁隆平院士一席谈》。作为本书的开篇之作,旨在让学生对本册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和好奇心的趋势下开始潜移默化的主动求学,不断破开云雾见青天,解开遗传的谜底,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知识基础;同时作为开篇,为引出本书的其他内容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有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做支撑;本节课还是一节很好的价值观教育和家国情怀的教育课,激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育人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为今后的生活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们养成大胆质疑、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科学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而知道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核心素养、情感价值观教育等至关重要。
        二、学生分析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孩子们具备了搜集信息、整理归纳、概括要点、分享交流的能力,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孩子们耳熟能详,关于袁老的主要成就、荣誉、追求孩子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袁老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研究历程、杂交水稻的原理和过程知之不多,在此开展教学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袁隆平的生平经历、“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方法、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等,认识科学上网、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可以更好地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提取要点、语言表达等素养。
        2.通过袁隆平的科学研究历程和杂交水稻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的学习,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课前头脑风暴、课上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设计研究方案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4.通过科学家故事、成就贡献和体会科学家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誉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
        四、课前准备
        学生按要求完成准备:
        开课前下发课前预习“三问单”:
        1.阅读教材找出访谈中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将不懂的信息小组汇总写下来?
        2.读完访谈内容后,你还想书上没提及但你很想知道的哪些问题?(脑洞大开,需要你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3.读完这段访谈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五小组抽签“搜集单”
        1.搜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
        2.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的原理
        3.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教师准备:
        针对课前三问单,汇总学生的问题做好课前反馈和鼓励,阅读相关书籍、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等资料,将寻到的答案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概述,并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作PPT、撰写教案和教学内容涉及。
        五、教学逻辑呈现
        本节课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采取问题(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创设情境相结合的方式,将讲授法、调查法、讨论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利用教育媒体技术开展课下的自主学习和课上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开展更加有挑战的学习内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中课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繁琐的内容成直观的图像予以呈现,整合大量信息资料提供学生深入学习的背景知识。通过“提出问题——资料分析——理论依据——设计方案”的手段,模拟体验实验研究设计的过程,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发现规律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有的学生在发三问单时,很认真的问我,“老师真的什么都能问吗?”,我说“可以,每个问题都值得期待!”,不得不思考“他在担心什么?”。难道他在想我该问一个什么问题,老师会喜欢呢?也许是,也许不是,他可爱的举动,真的让我感受到,学做老师自己还有一段路要走,希望自己不断走进学生,了解他们更多的内心世界,上好每天的课,更多的引导他们大胆提问,敢于发问,敢于思考的习惯。
        以前自己一直忽视访谈内容,这次备课上课结束,感觉访谈内容价值不菲,在备课查找资料的同时也深深地被袁隆平院士深厚的知识底蕴、勤于实践顽强毅力、热爱生活热爱体育以及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决心所吸引,在查找杂交水稻相关内容时,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之不足,这次课对自己也是一次鞭策和激励,向袁老学习,同时加强自己的日常学习和身体锻炼。
        这次课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们的表现,没想到他们这么短时间能根据我提供的主题,搜集素材,站在讲台上的他们像极了一个个小老师,也被他们积极探索、流利的表达所惊喜;当搜集他们的提问时是最快乐的,看到一个个问题,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如果给孩子们足够的思考时间,也许结果真的不一样,这次课也会对自己以后的课有所助益,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也是一次洗礼,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我们在日常课堂中不断发掘和提供更多的平台。
        由于本人专业知识的限制,还有一些问题没能在课上共商共研,自己还应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学习多储备,此时更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