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梗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   作者:田丽波
[导读] 探讨分析对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实施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田丽波  
        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   云南省文山6639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实施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01月-2019年0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计96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先就诊的48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后就诊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观察对两组的急救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家属的急救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实施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患者家属的急救满意度,避免出现医患纠纷问题,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梗;急救过程;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急性心梗属于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危重症,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以及病情严重等特点。一旦确认患者发病,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开展对患者的急救治疗,才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有研究资料显示[1],超过50%的急性心梗患者都会在发病一小时内出现死亡的严重后果。所以,就需要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才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对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实施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01月-2019年0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计96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先就诊的48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后就诊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中的男性比例为27:21,年龄区间为52到75岁,平均年龄为63.5(s=9.8)岁;参照组患者中的男性比例为27:21,年龄区间为52到75岁,平均年龄为63.5(s=9.8)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主要内容为:第一,院前急救护理。首先,医护人员需要通过电话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指导患者的周边人员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急救措施。同时,告诫他们不可以给予患者药物以及移动患者,并使院内急救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在赶赴现场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吸氧,并尽快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清理患者的口腔分泌物,为患者进行基本的救治工作,然后将患者送至医院。第二,院内急救护理。在患者入院后,需要为患者建立“绿色通道”,需要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工作时,由患者家属为其进行优先挂号。然后,结合患者的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如果发现患者存在呼吸困难问题,则需要为患者吸氧;对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则需要进行除颤以及心肺复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或者是硝酸甘油的药物,并将患者送入抢救室。
        1.3观察指标
        患者经过抢救后,病情得到控制,未出现死亡问题,则视为抢救成功,反之则为抢救失败。同时,在完成对患者的抢救工作后,通过调查表的方式了解两组患者家属的抢救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开展分析,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并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通过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当P<0.05时,表明两组资料对比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家属的急救满意度
        比较两组家属的急救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 1对比两组家属的急救满意度[n/(%)]
 
        2.2 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7.92(抢救成功47例,抢救失败1例),参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7.50(抢救成功42例,抢救失败6例)。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参照组(P<0.05)
        3  讨论
        急性心梗将会引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以及缺氧等问题,这就会导致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需要使患者处于平卧位状态,不能够随意对其进行移动,只有在对其实施有效的急救处理后,才能够将其送至医院。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救时,通常都是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护理分开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将会使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很容易影响对患者的急救效果,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严重后果[2]。
        而通过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护理模式,则可以再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建立统一的时间观念,促使院前急救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患者的急救处理措施。并且,在将患者送到医院后,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对患者的救治工作,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同时,在对患者开展急诊时,可以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缩短会诊的时间,从而可以更为有效的挽救患者的生命[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家属的急救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实施院前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患者家属的急救满意度,避免出现医患纠纷问题,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爽. 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24):186-186.
[2]李革青.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6):74-75.
[3]柳晓琴, 王水娟. 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 26(1):140-142.
[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