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11月   作者:陈勇
[导读]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的必学科目,在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深化,虽然让学生对知识有基本的认识与理解只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是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贵州省仁怀市九仓小学  陈勇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学生的必学科目,在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深化,虽然让学生对知识有基本的认识与理解只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是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对课堂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实践;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思维提升
        数学是一门兼具抽象性与实用性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培养,在数学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首创性,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1.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能力
        小学合作学习作为新型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表达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在合作中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相互之间进行思维上的交流与碰撞,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数学思维,同时培养良好的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例如,在对《图形的认识》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寻找生活中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寻找正确的物体数量最多的小组每人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小组在获得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工与合作,如一位同学负责寻找教室中的物体,一位同学负责寻找食堂中的物体,一位学生负责记录和统计数量,一位学生负责鉴别物体形状是否正确,通过良好的分工协作,使学生为了小组荣誉而努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图形的形状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生活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集体荣誉感。
        2.借助几何图形简化问题理解,启发解题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练习题中,学生对于部分数学题干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应用题部分,学生只有对于问题透彻的理解,在问题解答的时候才能有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在对练习题进行讲解时,可以采用几何直观的教学方式,在理解题干的过程中,借助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思路地理解题目的意图,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揣摩与思考,将数学问题形象化,边动手画图,边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到最简洁、最直观、最有效的解题方式,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例如,在对“商店运来一批蔬菜,黄瓜占总数的1/3,西红柿占总数的2/5,其他的是土豆,问,土豆占这批蔬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时,如果采用教材中的计算方式,则是对“1-1/3-2/5”这一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涉及到“分数的通分”与“分数的加减”等相关的数学知识点,面对抽象的数值运算,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对这类问题进行解答时,教师可以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题干的理解,将一段线段平均分成15份,将黄瓜与西红柿所占的份额标出,这样便可以直观地计算出土豆的份额,通过将图形与问题进行结合,有利于更加充分地理解题意,从而得到更好地解题思维的启发。
        3.充分利用错题整合教学资源,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繁多复杂,易错题的类型也各异,因此,在对易错知识进行搜集的时候,应该注意将易错题型进行整理和归类,不同知识点对应不同类型的易错题,通过将题型归类,更容易掌握每一类易错题之间的共同点,便于加深印象,掌握其中的规律,寻找出解题的方法与技巧,避免再犯。
        例如,在人教版《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进行传授时,针对面积的比例尺也成为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在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实际面积为80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的图上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题时,许多学生除了容易将单位搞错外,还容易对面积的比例尺与长度的比例尺进行混淆,而直接用800000÷2000,而在实际计算中,需要把长度的比例尺转换为面积的比例尺进行求解,得出正确的答案为2。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有关比例尺的易错题进行整合,利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着重强调,加强学生对相关类型的题目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4.提高数学课堂的实践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归于实践。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与此同时,实践也可以为教学所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对“平均数”这一数学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男女生的各自平均身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单独完成任务,学生在亲自体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计算方式,而且,学生还可以思考“如何统计身高比较高效”、“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如何进行分工”等问题,从而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束语:
        教学从来都不是对相关知识的灌输,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高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达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在合作探索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仅受用一时,更能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陈文龙.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路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1,(2):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