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南板鼓的地方演奏特色——以《快鼓段》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马榕
[导读] 板鼓是我国民族打击乐器的一种,兴起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在传统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合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起到引领节奏的作用。苏南板鼓是苏南吹打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板鼓音乐结构组织严密、节奏变化丰富,善于通过各种技巧表现多元化的形象和意境,因此如何认识苏南板鼓的特点以及在演奏技巧方面的表现对于掌握苏南板鼓演奏和促进板鼓专业化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以苏南板鼓独奏曲《快鼓段》为例,着重从

江苏省无锡民族乐团   马榕          214000

        引言:板鼓是我国民族打击乐器的一种,兴起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在传统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合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起到引领节奏的作用。苏南板鼓是苏南吹打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板鼓音乐结构组织严密、节奏变化丰富,善于通过各种技巧表现多元化的形象和意境,因此如何认识苏南板鼓的特点以及在演奏技巧方面的表现对于掌握苏南板鼓演奏和促进板鼓专业化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以苏南板鼓独奏曲《快鼓段》为例,着重从曲体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角度来探讨其演奏特色。因此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音乐学理论对《快鼓段》音乐特征进行总结,有利于完善板鼓音乐研究理论;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对此曲的演奏技巧进行总结,可以为此曲的诠释提供个人见解。
第一章板鼓在民间音乐中的运用
        板鼓,又称为单皮、班鼓,由鼓和手板构成。其中鼓置于木制或竹制的鼓架上,由牛皮和五块音板钉合而成。鼓和板根据音乐的要求,既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通过各种演奏技巧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色板鼓最早在戏曲乐队中运用,之后在流变中又运用到了民间器乐合奏中,因而有戏曲板鼓和器乐板鼓之分,同时在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中,板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板鼓在戏曲与民间器乐中的运用
        板鼓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挥引领作用。戏曲音乐主要是由唱腔和文武场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唱腔音乐板式结构的变化、演员情绪的投入都需要板鼓进行引领和导入;在文武场中,板鼓则是伴奏乐队的指挥乐器,无论是起板还是收板都依靠板鼓进行统领。二是营造烘托作用。戏曲依托于气氛而展开情节叙事和表现人物,是人、情、事融为一体的艺术,但是这些元素需要在一定的氛围中进行表现,其中板鼓以不同的鼓点节奏可以有效表达喜、怒、哀、乐的气氛,从而能够使人、情、事结合的更为紧密,使戏曲情节发展的更为生动。三是补遗填缺作用。在戏曲舞台演出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事故”,如演员忘词、道具准备不充分而失场等,此时就需要文武场进行补充,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司鼓通过板鼓引领乐队及时地进行“救场”,可以有效的使戏曲保持完整性。
        我国民间器乐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注重不同乐器的组合,表现出丰富的音响效果。从民间器乐合奏中配器的角度看,基本上都充分发挥了各类乐器的音色特征,板鼓音色清脆、嘹亮,通过点击、平击、滚奏以及板、鼓配合等技巧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器乐合奏中不可或缺。如山西八大套代表乐曲《鹅郎套》,以“海青拿天鹅”为题材,表现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声部,在其中的[普庵咒]、[爬山虎]等曲牌中,由板鼓点击技法描摹了天鹅抖动翅膀、振翅欲飞的形象,栩栩如生。其次在苏南吹打、浙东锣鼓中,板鼓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浙东锣鼓中奉化的《划船锣鼓》、嵊县的《大辕门》等均是以板鼓作为主奏乐器。
        1.2苏南十番鼓中的板鼓特点
        苏南十番鼓存在于苏南吹打乐中,吹打乐是一种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兼收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在我国各地区均有着不同的合奏形式,如苏南吹打、浙江吹打、潮州锣鼓等。在苏南吹打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十番鼓,其结构特点为套曲形式,即由吹管乐和打击乐各自有着性格不同的曲牌在一首完整的乐曲中,由各类曲牌连缀或者是相间演奏,构成一首完整套曲,如《满庭芳》、《月儿落》、《滚绣球》等。其中打击乐器中负责独奏的乐器就是板鼓,苏南板鼓与戏曲板鼓有所不同,属于大膛板鼓型制,尺寸在2.5-4.0寸之间(戏曲板鼓在1.5-2.0寸之间),因此在音色上具有醇厚、宏润的特点。其次,从音乐上看,苏南十番鼓中打击乐器独奏部分称为鼓段,“段”既可以指曲目,也可以表示为结构,通常运用的鼓段有[慢鼓段]、[中鼓段],由同鼓(即苏南地区的堂鼓)演奏;[快鼓段]则是由板鼓演奏。
        第二章苏南板鼓曲《快鼓段》音乐分析
        板鼓曲《快鼓段》选自苏南十番鼓曲《满庭芳》,《满庭芳》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苏南十番鼓套曲,以宋代词牌命名,全曲共有九个段落和一个尾声连缀而成,分别为[柳梢月]、[凝瑞草]、[满庭芳]、[后满庭芳]、[慢鼓段]、[后满庭芳]、[快鼓段]、[后满庭芳]、[尾声],属于联曲体结构。每个段落均可以单独演奏,《快鼓段》是其中第八段,现用于教学和独奏的曲目由无锡籍著名民间音乐家朱勤甫传谱,分别由两个版本,一是由著名民族音乐家李民雄整理版本;二是由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李真贵整理版本,本文以李真贵版本进行分析。
        2.1结构特点
        《快鼓段》属于分段连缀结构,即由不同的分鼓段构成,依次是:
[虎头摇]-[急急大排]-[细排]-{散敲1}-{过桥1}-[跳金门槛]-{过桥2}-{散敲2}-{过桥3}-[鲤鱼扑水]-{过桥4}-[重宝塔]-{过桥5}-[鹤吃食]-{散敲3}-{过桥6}-[双飞蝴蝶]-{过桥7}-{散敲4}-{过桥8}-[收头]。
        从以上的分段看,整体上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全曲结构根据功能和表现不同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标题鼓段、即兴鼓段、连接鼓段,其中标题鼓段如[虎头摇]、[急急大排]、[细排]、[跳金门槛]等,这些鼓段标题形象鲜明,具有描绘性;即兴鼓段如[散敲],用于即兴发挥,补充表现;连接鼓段如[过桥],犹如音乐中的间奏或者过渡段。
        二是《快鼓段》中蕴含着传统的民间数列结构形态。所谓数列结构,指的是在具体的某一曲牌或者乐段中,节奏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或由简到繁,或由繁到简,也有两种结合的情况。如《快鼓段》中的[重宝塔]结构中的“重”就包含着两组相同数列节奏反复进行,其数列结构为7-5-3-1,7-5-3-1,按照等差数2依次递减。
        2.2鼓段标题形象
        从《快鼓段》中标题鼓段看,突出了形象化的描绘。从民族打击乐曲的角度看,由于这些乐曲主要来自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生活中的各种形象、意境和情趣作为表现题材,通过各种节奏组合和乐器演奏技巧进行表现。


在苏南地区十番音乐的运用上,主要是在道家法事和民间婚丧嫁娶中,在不同的场合下,同一种《快鼓段》则表现出了不同的意义,在道家法师中,《快鼓段》个各种标题形象寓意着法事场面的隆重和蕴含着超凡脱俗、追求自然的生命哲理,如[鲤鱼扑水][鹤吃食]等;在民间的婚姻嫁娶中,则有着新婚夫妇生活美满的寓意,如[跳金门槛]、[双飞蝴蝶]等。这说明了鼓段标题形象的产生和寓意源于人们追求和谐、美好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
        2.3节奏特点
        在《快鼓段》中,各分鼓段均有着标志性的演奏特点和演奏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苏南板鼓中,节奏的轻、重音分别用细、大表示。如[急急大排]、[细排]就是指两种不同音响的表现。[急急大排]指的是在快速状态下,双键以均匀的重音在鼓面上进行连续的滚奏;[细排]指的是在快速状态下,双键以均匀而较轻的力度在鼓芯位置进行连续的滚奏、双手交替点击,由此可以看出在苏南板鼓的演奏上要明确“大”、“细”的含义。
        二是标题形象、意境与节奏组合之间的关系。在《快鼓段》中,各标题鼓段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和意境,而构成形象和意境的重要因素就是节奏的组合。如[跳金门槛],其核心在于“跳”的表现上,从节奏组合特点看,在三拍子的情况下,前两拍为带休止的平八音型,第三拍为四分音型重音;在两拍子的情况下,第一拍为带休止平八音型,第二拍为重音八分音型或四分音型,其中带休止八分音型表示“跳”的预备动作,四分音型重音表示“落地”的音响。由此可以看出,在节奏组合上与标题形象实现了高度的结合。
        三是在即兴和连接鼓段中,运用了固定的节奏音型组合或者运用特殊音型。如在[散敲]中,其节奏音型组合为前八后十六与平十六音型的结合,其中第一拍前八后十六中八分休止,两个十六分音符与后面的音型连接形成了切分节奏。
        在[过桥]中,虽然各[过桥]段在组合上有着明显变化,但是它们的共性特点在于注重附点八分音型的运用。其目的在于通过附点节奏运用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节奏进行的动力。
第三章苏南板鼓曲《快鼓段》演奏技术分析
        3.1平击技巧
        板鼓平击技巧的基本方法为首先要把鼓置于与双腿膝盖、大腿齐平的位置上,通手腕的甩动作为动力,在手臂的有机配合下让鼓键能够与鼓面形成平行的状态,然后垂直向下敲击,鼓键和鼓面形成无缝的贴合,敲击时手落在腿上。在整个平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腿部和鼓面的位置,其次就是要注意发力点在手腕上,力量要自然的落下。在此曲中,平击技巧的运用需要注意重音平击技巧的表现。
        在[收头]中,作为乐曲的结尾,呈现出从p-f的层递变化,在演奏上要逐渐的增强平击的力度,在最后两个小节的演奏中,要注意每一个音符都需要采用重音演奏,在具体的演奏上要充分运用手腕甩动的力度,通过速度和重量增强音量;其次就是要充分发挥手指的作用,当鼓键临近鼓面时,手指要下意识的采取收紧的动作,这样会加大落键的重力,发出强劲的音响效果,突出结尾部分热烈、激动的情绪。
        3.2点击技巧
        点击技巧与平击技巧相比,更加突出颗粒性的音响效果,在具体演奏方法上与平击技巧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具体过程为通过手腕作为力量支持点,甩动的幅度要小,这样有利于小臂杠杆作用的发挥,在持键上注重大指、食指和中指的作用,以便能够找准鼓膛的位置,手腕稍微往上抬起,使鼓键与鼓面形成45度斜角,通过手指带动手腕而发力,形成细腻的音色效果。在此曲中,要着重注意双手交替点击和重音点击技巧的运用。
        在[细排]中,连续反复的十六分音型进行采用双手交替点击演奏,在反复演奏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点击方法的运用,保持密集型的颗粒状效果,同时要注意力度建立在弱(p)上,即手腕在发力时应当有着良好的力度控制,以便于后面[散敲]节奏强(f)的力度形成对比。
        在[鹤吃食]中,平十六音型的演奏采用双手交替点击技巧,在演奏时应当体会鹤觅食、吃食的动作,鹤在觅食的过程中双腿为有节奏的行进踏步,脚步或踩于地上,或踩于水中,脚步着地要轻,在吃食的过程中则是以连续“叼”的动作为主,因此在演奏这一部分时应当联想鹤的形象和动作。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快速度下力度要轻一些,保持音色上的统一。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整个过程手部处于悬空的状态,要始终保持手部的稳定性。
        重音点击是在常规点击的基础上加入一定幅度的甩腕动作,可以增加下键的力量,以突出重音的表现。难点在于平十六音型反复中在第三音位上重音的表现,演奏时要注意与其它三个音位在力度上有所区别。其次就是在演奏时容易表现出平击的音色,因此应当注意手腕的高度。
        3.3装饰音敲击
        在板鼓音乐中,存在着多种装饰音形式,基本上分为音符装饰音和滚奏装饰音两种音符装饰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倚音,在苏南板鼓音乐中,需要在音量的演奏上与本音相同,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音量要大于本音。
        在乐曲的[虎头摇]、[急急大排]部分中,运用了倚音装饰的手法作为起拍和落拍,同时在演奏时要注意强奏,这样能够生动的表现出虎虎生风的形象和激烈的节奏气氛。在倚音的演奏上要与本音在音量、音色上保持一致,采用平击的技巧演奏。
        滚奏装饰法指的是以快速、均匀的敲击形成密集型音色,具有线性音响效果,在[鲤鱼扑水]中,采用滚奏技巧表现出了鲤鱼摆动尾巴时激起水面阵阵波纹的形象。在演奏时应当注意手腕保持相对的放松,以较小的幅度和尽可能快的速度敲击出高频率的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3月.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3.崔晓娜“十番”释义.[J].艺术探索.2018(3).
4.刘雯:苏州“十番鼓”音乐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音乐.2016(10).
5.任舒静: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瑰宝“十番”的起源与流布.[J].大众文艺.2010(10).
6.留生:苏南十番锣鼓研究述评.[J].歌海.2017(9).
7.赵文怡:苏南地区十番鼓乐历史源流探.[J].音乐艺术.2014(9).
8.李正文:板鼓与大鼓音乐中的装饰音演奏探讨.[J].齐鲁艺苑.2016(6).
作者简介:马榕(199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无锡民族乐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