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明
呼伦贝市传染病医院 内蒙古 扎兰屯 16265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观察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1例。其中参照组实行CT诊断,观察组实行MRI诊断,对比两组不同诊断方式的检出征象。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检出征象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 核磁共振影像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有效应用,对疾病的检出率相对较高,有着推广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影像;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软骨板、髓核以及腰椎间盘纤维环等产生了退行性的改变,在受到了外力作用之后导致椎间盘纤维环产生破裂,突出在椎管中或者是后方,进而对周围脊神经根进行压迫所造成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情况下会体现出下肢麻木、不太不稳或者腰部钝痛等相关症状,不管是对患者的工作生活还是自身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当前,在临床中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主要是实行影像学技术诊断,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MRI[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的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不但可以对患者的腰椎状况进行明确反应,还能够降低由于X线辐射对患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分析研究观察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1例。其中参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为26:25;平均年龄为(52.39±7.63)岁;平均病程为(3.52±2.04)年。观察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7:24;平均年龄为(52.14±7.55)岁;平均病程为(3.54±2.13)年。比较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性别资料等的对比并不显著,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
该组实行CT扫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一定的确定,并且对扫描仪的各项参数进行一定的调整。对患者的椎间盘密度、形态以及位置等相关状况进行一定的观察,同时还要对患者的锥弓、椎体以及椎小关节等进行密切观察,对患者的侧隐窝以及椎管径线等状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2.2观察组
该组实行MRI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扫描,在进行扫描的时候应该对患者的椎间盘信号性进行一定的观察,进而对椎间盘的形态以及突出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同时对硬膜受压状况以及脊髓受损状况进行观察分析,观察椎管径线的狭窄状况[2]。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腰间盘突出症的阳性率进行对比观察,同时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时即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方法检出征象
观察组诊断方式的检出征象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
2.2比较两种方法检出阳性率
参照组患者检出阳性41例,检出率为80.39%;观察组患者检出阳性49例,检出率为96.07%,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患者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遗传原因以及相关诱发因素所造成的一种症状,患者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马尾神经症状等,临床体征主要以压缩、腰椎侧突、叩痛、腰部活动受到限制等,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大部分的患者会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造成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对这种疾病进行尽早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3]。
核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利用静磁场中人体所施加的某一种具有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会对人体中的氢质子进行激励,进而产生磁共振现象,在脉冲停止之后,质子会在弛豫中产生相应的MR信号,在接收、图像重建以及空间编码等过程中产生MR信号,进而患者进行一定的诊断和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更加清晰的展示突出物和硬膜囊神经二者间的关联,测定髓核的化学成分所产生的改变以及周围组织的出血、血肿和粘连现象等结构层面所具有的异常,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为受到机械性的压迫会使神经根产生移位或者是变形的现象,进而造成神经根袖中的蛛网膜下腔产生闭塞或者是局部狭窄的现象,神经根会因为受到外界的压迫和刺激产生增粗或者是炎性水肿等状况,进而造成周围蛛网膜下腔变得越来越小[4]。核磁共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进行的诊断,可以更加清晰的展现硬膜囊脂肪的受压状况,把脂肪消失的形态或者是高信号中断进行清晰展示,进而在横断部位显示蛛网膜带状狭窄的状况、神经根位移以及受压状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检出征象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核磁共振影像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有效应用,对疾病的检出率相对较高,有着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在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进行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影像,能够提高对疾病的检出率,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晓东. 浅谈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3):651-652.
[2]陈大羽. 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点[J]. 中国实用医刊, 2018, 45(22):212-213.
[3]金丹, 包权.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及分析[J]. 世界临床医学, 2017, 11(1):233-234.
[4]虎有珍.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2(17):6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