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   作者: 高杰
[导读] 胃肠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高杰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省滁州 239000
        摘要:目的胃肠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入需进行肠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61例,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记录、统计,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抗生素长期用药史、情绪状况、护理质量、术中输血情况及手术时长。对上述情况作影响因素占比分析,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采用χ2检检验偏差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影响因素总结完成后,基于此制定一个科学、积极的护理应对措施。结果探查出患者性别与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无明显统计学关联(P>0.05);患者年龄、性别、抗生素长期用药史、情绪状况、护理质量、术中输血情况及手术时长等与肠外科手术感染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并非单因素层面,而是存在多因素层面,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并制定一个科学、积极的护理措施进行应对。
        关键词:胃肠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引言
        胃肠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外科手术是胃肠外科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术式也在外科不断的更新,但由于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结构,胃肠外科术后感染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手术创口的感染更是居于各类感染之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胃肠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医生对预防感染和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入治疗的进行肠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标准区分选取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参考《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标准》;②有基本沟通能力的患者;③知情本次研究,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②存在精神病史的患者。最终纳入患者161例,患者发生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术后切口有持续性红肿、疼痛情况;切口有脓液分泌,且脓液经微生物检查后有致病菌存在。经检查,有24例患者存在感染情况,感染率为14.90%,其中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为(53.56±8.16)岁。
        1.2方法
        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以下因素有关:(1)抗生素长期用药史:抗生素的出现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许多福音,但其作为一把“双刃剑”,也在残害着我们自身消灭病菌的能力。(2)手术时长:相关研究发现,手术时间的长短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之一,手术时间越长,患者伤口与传染介质接触的时间就越长,从而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3)护理质量: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普遍面临患者刁难、待遇低、压大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情绪不佳,可能会影响工作情绪而致使护理质量下降,对于进行了肠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术后护理中,由于护理不佳很可能会导致术后感染。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应用价值有以下几点:(1)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做好皮肤与胃肠道可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生,此外有效的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中有着重大作用,通过沟通不仅增加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感情,利于护理工作实施;(2)想要杜绝或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控制细菌的来源是很重要的措施,医务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检测病菌可杜绝将细菌带入手术室,另外在消化道中有着多种致病菌,所以应做好无菌操作,降低感染的发生概率;(3)术后及时更换敷料并预防使用抗生素,可促进切口的愈合,降低并发症感染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病原菌种类分布及百分比,主要分离出的革兰阴性菌的药敏情况分析,主要分离的阳性病原菌药敏情况分析,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原菌种类分布及百分比
        在术后的创口分泌物中分离到143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10株,占76.9%,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52.4%和16.1%;革兰染色阳性菌共32株,占22.4%,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分别占10.5%和4.9%;念珠菌仅分离出1株,见表1。

        2.2主要分离出的革兰阴性菌的药敏情况分析
        分离出的革兰染色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略高,未分离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见表2。

        2.3主要分离的阳性病原菌药敏情况分析
        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3.3%,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甲氧西林的分离率达到了66.7%;均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见表3

        2.4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患者性别的不同与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并无明显关联(P>0.05),而年龄、抗生素长期用药史、情绪状况、护理质量、术中输血情况及手术时长等因素均与患者肠外科手术切口是否感染有显著关联(P<0.05)。见表4。
        
3讨论
        人体胃肠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胃肠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机会常常高于其他外科术后的患者,术后感染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导致术后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除与患病部位及严重程度相关外,还与患者年龄、有无基础疾病、切口大小等诸多因素有关。而术后切口的感染是胃肠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往往来源于皮肤或胃肠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病原菌耐药性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对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变迁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重视。
        胃肠道手术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首选方式,然而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因受到暴露、胃肠道牵拉等因素的影响,术后会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手术治疗的成败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着直接的关系,术后一旦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可导致水电解质出现紊乱、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术后的康复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胃肠道菌群的数量比较多,所以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要比其他手术高很多,由此可见,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愈合效果与降低并发症感染有多重要。与常规护理比较,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患者切口愈合、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提升,且总并发症降低显著,分析其原因为在入院后,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了良好感情基础,更利于护理工作实施,再加上术前、术中、术后做好了充分准备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对可能发生并发症积极预防,因此护理效果较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的术前预防、术后明确感染病原菌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同时也降低了院内筛选耐药菌的风险,为院感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参考文献
[1]董波,朱杰.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03):478-480.
[2]李小红.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24(03):53-54.
[3]吕游,马晓波,贺德刚,周鑫,陈波,刘凯华,范春磊,苏国强.胃肠外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7(16):2255-2257.
[4]张希,田兴松.胃肠肿瘤术后不同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山东医药,2018,56(21):81-83.
[5]高春玲,张珊珊,吕聚娜.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5(16):3692-36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