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   作者:崔建英
[导读] 探究实施早期盆底肌肉训练+生物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


        崔建英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内蒙古  包头014010
        【摘要】目的:探究实施早期盆底肌肉训练+生物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0月份-2020年10月份时段内妇产科产妇300例,以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实施早期盆底肌肉训练150例(归入对照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治疗150例(归入研究组),对比2组盆底肌收缩力、盆底肌电压。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更优(P<0.05);治疗前2组盆底肌电压对比差异(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盆底肌电压更高(P<0.05)。结论:通过实施早期盆底肌肉训练+生物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降低盆底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风险,促进产妇生活质量改善。
        关键词: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盆底康复;应用效果
        盆底功能障碍性为产科常见病,是指因创伤、盆底支持组织退化而引起盆底支持障碍。对于产妇而言,在妊娠、分娩中因过度牵拉造成盆底神经肌肉损伤,导致肌肉收缩性下降,引起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等,多见于巨大儿、难产、多次阴道分娩者,对产妇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治疗有手术、非手术手段,其中非手术治疗手段较多,如阴道哑铃训练、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等,均具有各自优势及缺陷。本次研究以妇产科产妇70例为研究样本,评估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0月份-2020年10月份时段内妇产科产妇300例,以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研究组15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32岁,均值(23.35±4.48)岁。对照组15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34岁,均值(23.72±4.79)岁。两组基线资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围中(P>0.05)。
        纳入标准[2]:①纳入产妇均为单胎阴道分娩;②入组前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③事先告知产妇及家属本次研究内容及风险性,取得其配合;④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排除标准:①并发泌尿系统疾病者;②心肝肾脏器功能不健全者;③盆底肌力大于4级;④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⑤合并产科并发症;⑥临床资料不全、无法配合及中途脱离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早期盆底肌肉训练:①根据产妇情况给予健康指导,通过评估制定盆底肌肉收缩训练及体育锻炼方案,同时给予产妇心理疏导,并指导健康饮食。②腹肌训练,产妇取仰卧位,双臂上举,深吸一口气,再缓慢呼气,对应双臂下放到身体两侧,每日2次,每次时间10min。③桥式运动,产妇取仰卧位,保持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足部平放在床面,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在吸气时产妇提臀提肛提肌,收缩盆底肌,躯干离开床面,缓慢呼气并恢复原有姿势,每日3次,每次时间10min。④转体运动,指导产妇取膝跪位,分开双膝,肘部向前伸直,双手保持与床面平行,躯干左右进行转体,每日3次,每次时间10min。⑤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排尿时对排尿流速控制并间断排尿,以促进膀胱收缩,改善尿失禁情况,在训练时保持腿部及背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只需盆底肌肉收缩即可,同时可放松舒缓的音乐,放松产妇的心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电刺激治疗,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前期由专业人员指导产妇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如存在盆底功能障碍则及时开展康复训练及生物反馈电刺激照护,具体方法:指导产妇膀胱排空,将盆底康复训练器置入引导内,以产妇自我感觉为准对生物电刺激电流进行调整,在盆底肌肉跳动的情况下无不适感,先刺激治疗3-5min,肌肉收缩15次左右,间断休息10min后,再次电刺激,如此反复4次,保持肌肉总收缩次数介于40-60次,每周2-3次,一个疗程为5周。
1.3观察指标
        盆底肌收缩力:Ⅰ类、Ⅱ类肌纤维收缩及持续时间[3]。
        盆底肌电压:于产妇康复治疗前后采取康复治疗仪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肌纤维收缩评价
        研究组较对照组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更优(P<0.05)。详见表1:
表1 Ⅰ类、Ⅱ类盆底肌盆底肌收缩力对比()
 
2.2盆底肌电压
        治疗前2组盆底肌电压对比差异(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盆底肌电压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盆底肌电压对比(,uV)
 
3讨论
        盆底肌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妊娠、阴道分娩有关,女性在妊娠阶段,随着子宫的增大,盆底肌肉支持结构及功能相应下降,很容易发生盆腔脏器脱垂,而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因过度牵拉盆底组织,导致盆底组织及结构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损伤,从而出现盆底器官脱垂、大小便失禁等情况。此外产妇在妊娠后,其机体激素变化、阴道壁脱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性生活,因此产妇需及时开展盆底肌肉功能训练,以免盆底肌肉过于松弛发生盆底肌障碍性疾病。有数据显示,在生育女性中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约30%-40%,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4]。
        
        盆底肌肉训练是简单、便捷、易操作的一种治疗盆底肌肉损伤的手段,主要围绕肛提肌开展自主收缩练习,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力量,同时改善肛门括约肌,提升产妇尿道功能,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电刺激治疗主要是利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产妇的盆腔神经、阴道神经、盆底肌肉等,盆底在不同频率电刺激下,从而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强度,激活神经细胞,提高盆底肌力,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盆底肌肉弹性及协调性的同时,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可有效减轻疼痛感,保护女性生育健康[5]。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更优(P<0.05);治疗前2组盆底肌电压对比差异(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盆底肌电压更高(P<0.05)。提示:实施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对提高产妇盆底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两种方式均为无痛、无创治疗手段,安全性高,同时科学性、先进性强,不仅可以增强产妇盆底肌力量及阴道紧缩度,同时可降低尿失禁、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康复效果,且该治疗方式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产妇普遍接受度高[6]。
        综上所述,实施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可预防产妇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妇性生活质量,促进盆底肌尽快康复,故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小娟,李珍.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锻炼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20,18(10):748-751.
[2]郑文玲,周芸.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05):104-106.
[3]赵春杰.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康复照护训练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8):160-161.
[4]张小伟,王家俊.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19,2(04):283-286.
[5]李超,李渊,李芷茹,余娅,刘颖,彭晓梅,李兰.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2019,34(01):22-25.
[6]刘青,程慧,井松梅.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17):2781-27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