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   作者:陈曦
[导读] 研究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

        陈曦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摘要】目的:研究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n=50)、乙(n=50)组。甲组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乙组行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各项手术指标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乙组均显著优于甲组(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的Cobb角和水平位移情况均显著优于甲组患者(P<0.05)。结论: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和骨折脱位复位情况,从而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关键词】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临床疗效

        下颈椎骨折脱位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可发生于C3-T1的任意阶段,通常以C4以下为常见。而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诱发因素多数为高能量暴力,很容易造成患者四肢瘫痪,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1]。现如今,临床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主要以颅骨牵引来保持局部稳定,同时依据脊髓神经损受压情况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但不同入路方式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需要不断加以研究。为此,本文选取了100例患者分别进行前路和后路的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甲组50例患者中,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情况为: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42.5±1.5)岁;乙组50例患者中,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分布情况为: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43.5±0.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手术体位选择仰卧位,同时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常规消毒、铺巾。首先,做损伤节段后正中切口,充分暴露受损的椎板与关节突。然后,牵引复位棘突,同时清除椎管内积液以及韧带、骨骼碎片等。之后,在距离侧块中点2mm的部位置入螺钉,螺钉的置入角度设定为30°,以此来保证其与关节平面平行。其次,通过扩大椎管来使得脊髓减压,同时前路联合切口对滑脱椎体加以复位,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植骨融合[2]。最后,清除脱位椎间体的上下终板和椎间盘,并取自体骨进行补充,同时使用钢板进行固定。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
        乙组行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术前准备同甲组。术中,两个以下损伤节段的患者做颈中线至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的横切口,而三个以上损伤节段的患者做纵切口。做好切口后对皮下组织进行分离,使得损伤椎体充分暴露,适当撑开受损椎体,并切除椎间盘,及周围组织。采用咬骨钳及磨钻清除受损椎体,同时采用撑开器行脱位复位操作,并以自体骨骼进行间隙填充。放松牵引,用塑形钢板对椎体进行固定[3]。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创口直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脱位复位情况,包括Cobb角和水平位移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5.0软件处理实验收集数据,各项手术指标数据以及骨折脱位复位情况数据均采用标准差(x±s)表示,同时采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在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下,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创口直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乙组均显著优于甲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x±s)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折脱位复位情况对比
        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和水平位移情况均有了显著改善,治疗后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但乙组改善程度更高,乙组显著优于甲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折脱位复位情况对比(x±s)
 

3.讨论
        手术治疗是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常见的术式有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术。其中,后路术式具有很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从而能够有效纠正脱位关节突[4]。但是,该术式不能良好的恢复患者椎体高度,从而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的损伤。而前后路联合术式尽管有很多优势,但是该术式的操作复杂使得手术耗时长,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变换患者体位,这就很容易造成手术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前路术式体位调整少,能够有效避免脊髓的二次损伤,同时前路入路操作方式简便,手术解剖结构清晰,并且患者的脊髓稳定性良好,从而具有很高的治疗有效性,能够促使患者尽早康复[5]。而与此同时,前路入路的手术方式,可直接解除源自脊髓前方的压迫,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的特点以及三柱稳定原则。除此之外,前路入路的手术操作方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不易于引发并发症状,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预后效果。
        本研究显示,乙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甲组患者,同时乙组患者治疗后的骨折脱位复位情况也显著优于甲组患者。这一研究结果与徐进、程建华、郑璟等在同一研究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充分说明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邢宗良,龚维成,陈杰,等.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分析[J].江苏医药,2018,44(11):1351-1352.
[2]徐进,程建华,郑璟,等.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021(011):853-856.
[3]谷慧敏,杨豪,余正红,等.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前后路手术术式选择及疗效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v.18(24):53-54.
[4]杜志勇,贺新宁,张水清,等.三种手术术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20(8):865-867.
[5]陈鑫营,陈子华,李志忠,等.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术式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016):1451-14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