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应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   作者:何清华
[导读] 分析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应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何清华
        湖北省宜城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宜城441400
        【摘要】目的:分析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应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6例(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随机分为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的观察组(43例)与单孔鼓膜穿刺抽液治疗的对照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并发症发生率
        分泌性中耳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在病情急性发作时,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疾病转变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并且在病情不断发展下会出现肉芽肿、粘连等,严重时导致癌变[1]。因此,对于急性中耳炎患者来讲,必须进行早期治疗。在该病临床治疗中,治疗方法较多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还可能由于治疗方式的不足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选取我院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6例,分析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临床应用效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选取我院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1至64(45.22±3.82)岁,病程4至22(10.74±2.74)d;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2至65(46.81±3.47)岁,病程4至23(11.56±2.28)d。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局部麻醉,使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从鼓膜的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治疗3个月。
        观察组:积液抽吸方法同上,然后在高于前次穿刺部位的位置进行穿刺,将空气注入中鼓室,无液体流出后,在任意穿刺孔注入1ml混合液,组成为糜蛋白酶(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2112)4000IU+地塞米松(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1020513)5mg+盐酸氨溴索(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360)2ml,注射结束后叮嘱患者头向对侧偏过,并且对耳屏进行按压。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显效:听力正常,无不良症状;有效:听力有所改善,不良症状减少;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从听力下降、鼓膜穿孔及化脓性中耳炎三方面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6.7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n%)]

3讨论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对人们身心健康影响较大,患者常存在耳闷胀、摇头时有水声、听力下降等症状[3]。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细菌感染与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在临床治疗时需要将减轻感染、消除中耳积液、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作为治疗的重点。在该病治疗中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后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临床上,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4]。因此,需进行深入的研究,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中,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3.02%)高于对照组(76.74%),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4.65%)低于对照组(18.60%),P<0.05。在临床治疗中,单孔鼓膜穿刺抽液治疗进行抽吸操作时,并不会将空气冲入鼓室,进而加大积液抽出难度,并且该治疗方式虽然能较好的抽出中耳积液,但是在进行此项操作时很可能导致中耳负压,进一步促进中耳腔渗出,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咽鼓管塌陷,进而其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出现功能障碍情况。如果存在黏稠状积液,并且在鼓膜穿刺抽液抽取不彻底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残积液堵塞穿刺孔,空气无法进入时鼓室内负压的增大会使咽鼓管塌陷更加严重,而且增加鼓室内渗液[5]。近年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取得了较大进步,为进一步提高该病治疗效果,临床认为可采取手术结合鼓室内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首先,进行鼓室穿刺能较好的清理积液,并且其对患者创伤小,能反复操作,在此基础上结合鼓室内药物注射,能较好的保护鼓室,还有利于清理坏死组织,防止疾病复发。鼓室内注射药物后,患者偏头且按压耳屏,如果在咽部存在苦味,表明咽鼓管开放[6]。向鼓室注入药物,能较好的到达咽鼓管位置,进一步减轻或消除中耳腔炎症,避免渗液,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注射的药物中地塞米松能促进血管扩张,有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进而减轻充血,并且具有较好的抗水肿、抗炎效果。针对骨管与中耳黏膜合成类表面活性物质,盐酸氨溴索能发挥较好的效果,进而促进咽鼓管压力减低,排出分泌物,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糜蛋白酶能分解肽链,分解鼓室内部分纤维组织与分泌物,促进分泌物排出,防止鼓室粘连发生。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斌.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方式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7):92-94.
[2]闫迪,郝昌军,沈静.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111-113.
[3]李建玲,赵广辉,刘杰.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与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8):1023-1025,1035.
[4]李美华.地塞米松两种给药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2):89-91.
[5]贾雯碧.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355-356.
[6]李坤军,周汝环,徐明安,等.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9,27(3):171-173,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