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佛寺与“有翼天使”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玉素甫江·肉孜
[导读] 米兰遗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南缘,罗布泊南部的阿尔金山下,若羌县东部的米兰河北岸。遗址东西长11.4公里、南北宽4公里,分布于45.6平方公里的范围。由米兰古城、佛寺、古灌溉渠道、烽燧等组成。古城1座为土块建筑,距米兰河3公里。城西南及东北残存土块建筑的佛寺3处、佛塔8座和古灌溉渠道,城西、北部分布烽燧2座。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  玉素甫江·肉孜   841000

        米兰遗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南缘,罗布泊南部的阿尔金山下,若羌县东部的米兰河北岸。遗址东西长11.4公里、南北宽4公里,分布于45.6平方公里的范围。由米兰古城、佛寺、古灌溉渠道、烽燧等组成。古城1座为土块建筑,距米兰河3公里。城西南及东北残存土块建筑的佛寺3处、佛塔8座和古灌溉渠道,城西、北部分布烽燧2座。时代为汉至唐。
        米兰古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4000平方米。城墙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6米,残高约6—13米。夯土(间红柳枝及土块)建筑。西墙残留5—6米的缺口,似为城门。城中北部和东部房屋集中,均为土块建筑。其房间大小一般在12—17平方米左右。曾出土陶器、铁器、毛织品、皮革甲片、小麦、青稞等遗物。
        佛寺:3座。遗存于米兰古城西南及东北的佛塔群中。土块建筑,残损严重。其中两座在城西南,相距约40米。一座有9×9米的方形围墙,中心为土坯垒砌的直径约2.7米的园形矮佛塔。塔被1.2米宽的残断迥廊围绕,估计原来可能筑顶,覆盖中心的矮塔。塔下部有壁画残块、丝、麻布碎片等。1907年斯坦因在此盗掘,并从迥廊外壁揭走了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画,带有浓厚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另一座在其南侧,形式相同,中部有塔,直径约4米,围墙12×12米,迥廊宽2.1米,不同的是围墙内有数间僧房。斯坦因在迥廊壁上揭走有佉卢文题记的“维萨达罗王子本生故事”壁画及下部的一组青年男女群像。现残留有零星的陶片和火烧痕迹。第三座寺院在古城东北约2公里,是被称为“磨朗寺”的大型寺院遗址,主建筑为两层土坯垒筑,高约6米,上层呈方形,土坯间残留有木柱,方形基座上有壁龛,现东墙和南墙的壁龛仍存,东墙上是一排等距的泥塑希腊式柱头;南墙有六个龛,内有彩色泥塑半浮雕式的立塑像。其东残留一塔底部,塔东还有一组建筑,但所剩无几。附近地面散布陶片、残石磨盘,小饰件、铁器等物。 1906-1907年斯坦因在此挖掘,曾在寺院内盗走0.9米高的一尊大佛头,从回廊外壁揭走了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画。
        佛塔:8座,均残,一般高约3.6米,基底宽约4—10米,有夯土筑的,也有土坯砌筑的,有的上部是中空的园形,塔顶都有已残破,所有佛塔底部都有盗洞。在古城西南约1.8公里的五座,彼此相距几十米到几百米,地面遗物只有陶片和残铜、铁件。古城南约300米有两座佛塔,其北面是一处冶炼址,周围散布有铜、铁炼渣、坩埚和火烧痕迹。古城东北约2公里处的
        一座佛塔,从其梭角等残迹看,塔基座原来是等边多角形。
        烽燧:2座,均残塌,其中一座在古城西南约1.8公里,在上述第一座寺院南800米处。该烽燧呈方形,底边6×6米,高6米,下部为夯筑,上部用土坯垒彻,宽约4米,现存九层,高约1.2米。土坯40×21×8厘米,遗有烧土痕迹。另一座在古城东北2.5公里的红柳沙丘中,全部为土坯筑成,也为方形,残高约6米,底边约6×6米,上部宽约3.8米。地面散有少量红陶片。这两座烽燧同古城的大土台遥遥相对,组成了防卫设施,扼守在交通线上。
        古灌溉渠道:由一条总干渠、七条支渠和许多斗渠、毛渠所组成,呈一扇形由南向北展开。所灌范围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干渠高大、笔直、整齐,长约8公里,宽约10—20米(包括堤宽),高约10米左右。其上端接支渠。七条支渠屈曲蜿蜒,各宽约3—5米,高约2——4米,其长度自西向东分别约为3——4.5公里。除西面第一支渠外,其余几条支渠均在总干渠末端集中分水。每条支渠上都有许多斗渠,每条斗渠上又有毛渠。斗渠多系双向开口,即在支渠的两侧相对开设斗渠。总干渠和所有支渠都是建在地形较高的位置上,所以整个扇形地面没有不能上水的。在渠道周围发现小麦遗物和犁沟痕迹。
        米兰遗址是西域文明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若羌县东北约70公里、米兰镇东约6公里处。遗址地处古罗布泊之南,为丝绸南道之咽喉。汉晋时属楼兰—鄯善国地,是当时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重要根据地。唐代中期为吐蕃占据,是进出中亚的重要通道。遗址由代表上述时代及文化族属的古城、佛寺、烽燧、灌溉渠道等遗迹组成。
        米兰遗址的古城、寺院、佛塔、烽燧、古灌溉渠道等遗迹,突出表现了汉唐时期楼兰—鄯善国的城堡建筑、佛教文化、军垦屯田等特征,在研究汉唐经营西域史及西域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价值较高。遗址中出土的具有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米兰“有翼天使”壁画、佛教寺院遗迹,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融会、结合的产物。水利灌溉系统,即古灌溉渠道,与《汉书·西域传》记载相符,正是汉朝军垦屯田基地。对研究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新疆屯田史、汉唐佛教史、绘画艺术等方面价值极高。
        米兰属于丝绸之路南道上一个曾经繁荣的佛教文化中心,在千年的历史岁月里,它一直沉寂,没有被人关注。


直到1906年12月,英国人斯坦因在前往罗布泊探险途中,路过米兰遗址,三号佛寺进行了发掘,在清理东北和东南段环形过道的碎块中,露出了一些着色的灰泥壁画断片地方,发现了会有彩画的护壁,护壁上展现出精美的“有翼天使”半身像,面对有一对翅膀的大眼睛中露出愉快神色的古希腊罗马风格的“天使”, 他惊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赞叹道:“这真是伟大的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天使在这里找到了。他们大概在2000年前就飞到中国来了。壁画整个的构思和眼睛的表现完全是西式的!”。“有翼天使”生动率真的眼神、身体的姿势、衣服的款式,都让斯坦因感到熟悉而亲切,因为那些是他经常在西方国家见到的文化形态和符号,是属于古罗马的。“在我看来,这些"有翼天使"的神色、神态,有许多因素使我忆起多年以前,在极远的西方收集到的那些精美的、具有地中海东部及爱琴海沿岸国家和岛屿上的居民相貌特征的头像。”他感慨道。清理结束后,斯坦因将其中七副完整的“天使”画面切割下来装入箱内,运到印度新德里博物馆(是斯坦因中亚探险物品收藏处,之后送往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展出),经过3年的时间,最后转运到了大英博物馆。紧接着将此重大发现公布,从而轰动于世。米兰古城遗址才名声大噪。
        综观中国诸多的古老壁画,那些壁画上的飞天靠衣带的飘动、云气的衬托在飞翔,绝大多数并没有翅膀,而米兰的飞天带着翅膀,翅膀向外向上有力地张开,产生一种向上升腾的动感,清楚地显示出它起源于古典时期。那么,这些文化形态和符号为什么出现在佛教壁画上?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带翅膀的天使,又是如何“飞入”米兰佛寺中的呢?。追随欧洲历史,当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中亚和印度,带回那里的财富,无意中丢下了古罗马文明。他在征服亚洲的一路上,不断建造一个个“亚历山大”式的城市,那些地中海工匠们在造城市的同时,将古希腊罗马雕刻与造像艺术散播开来。
        信仰佛教的中亚人,一直苦于无法表现他们心中的神,亚历山大无疑给他们送来了久等的模本。于是,一种中亚与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结合体“犍陀罗艺术”产生了。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考古学家们对这个发现感到兴奋,因为它证明了一条文化传播的轨迹。斯坦因更想弄明白,谁画了这些天使?他在一幅壁画上发现了佉卢文题记,在佛寺遗址中挖掘出土了带有佉卢文的残绢,委托法国语言学家波吐尔对两幅佉卢文题记作了研读:“此画系Tita之作,获bhammaka般摩伽钱三千”。后来,有研究者发现“Tita”是古希腊或者古罗马人常用的名字,这让斯坦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一个叫“Tita”的罗马艺术家,研习着印度的《艺术论》,按照古典的希腊艺术样式,在亚洲西域的大地上,塑造着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整个中亚没有比米兰壁画更早的壁画了。甚至有些中亚艺术史的著作中,将米兰壁画当做是中亚壁画艺术之源。如此推理,“有翼天使”也有可能是佛教壁画中飞天的鼻祖,不仅比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早得多,而且还不是一个文化来源。
        斯坦因的发现之后, 1911年1月,日本大谷探险队第三次到新疆探险,在米兰遗址获得了斯坦因当年未带走的文物,其中有一块较破碎的带双翅的人物画像。后运至日本,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从已发表的资料看,与斯坦因在米兰遗址揭走的人首双翼像类同的壁画已达十余幅。这足以说明,这种有翅人物的绘画,在米兰地区曾十分普遍。
        195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碧先生在米兰遗址一处灰堆中采集到一件写有佉卢文的绢残片。1978-1980年间,新疆博物馆的张平、黄小江等同志在若羌区域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了米兰遗址,此时所见米兰遗址破坏较严重,佛塔下部仍见壁画残块、丝、麻布碎片等,均为斯坦因盗掘后留下的残景。1989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丙华先生等一行组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队考古组在若羌区域进行了考察。他们在米兰遗址的二号佛寺中又一次辛运地发现了两幅并列的“有翼天使”画像。左侧“天使”通高27厘米,残宽52厘米;右侧“天使”通高28厘米,残宽43厘米。该画像风格与斯坦因在三号寺院中发现的“有翼天使”画像一致,从绘画技法来看,似乎全部出自于一个画师之手,也可能是一位画师与弟子们组成的画师小组至作。
        “有翼天使”圆圆的睁得大大的灵活而有神的眼睛,嘴唇微合而鼻子修长、鼻头略有钩状,光头上留有发髻而非毛桃形,身着浅圆领套头衣衫的形貌,以及光与影和凹凸法造成的立体效果等等,都体现了鲜明的希腊式犍陀罗艺术风格。
        我国学者们经过研究分析认为米兰佛寺的有翅人物应该属于佛教中印度的迦陵频伽。在佛教众神里,有翅膀的是迦楼罗(金翅鸟)、夜叉和迦陵频伽。其中只有迦陵频伽与米兰有翅人物相符合。 梵语“迦陵频伽”原为鸟类,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故叫美音鸟。传说佛在祗园精舍供养日时,迦陵频伽前来献舞,美妙声音还象征佛的法音,迦陵频伽又是极乐净土之鸟。后演化为人的儿童形,但保留了双翅,有的还保留着双爪。米兰佛寺的有翅人物应该是迦陵频伽无疑。
        敦煌莫高窟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和榆林窟第25窟《舞乐图》中皆可以见到五彩斑斓的妙音鸟立于舞池中央,或吹箫,或倒弹琵琶,旁边的舞神应和着她们的歌声偏偏起舞。其神态与米兰发现的“有翼天使”惊人的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妙音鸟不仅有人脸,还有两条人的胳膊。
        米兰是汉代鄯善的伊循城,是鄯善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是自敦煌沿疏勒河通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要冲。米兰出现的“有翼天使”及其他犍陀罗风格的佛教艺术,是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地区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华文化博大包容性的一个实证。但这种“有翼天人”图像并未继续东渐,故在我国内地的佛教艺术中未曾出现这种形象。2011年,米兰古堡和佛塔实施抢险加固,米兰河间歇流淌着,昭示这里曾经的辉煌。有机会行走在米兰古城址,“有翼天使”那饱满结实的身体和生动率真的眼神,仍会在每个人的眼前晃动。它以世界上最早的天使的身姿,照亮着古老的东西方文明的昨天和今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