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沛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沧州 061001
【摘要】目的:研究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医院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间收治的44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患者致病因素,并对其临床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在对4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后,白内障手术致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内源性因素;经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白内障手术,所以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完善管理措施,并优化治疗手段,这是改善患者的视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感染性眼内炎;致病因素;临床治疗;视力水平
前言:感染性眼内炎是由相关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引起的眼科急症,随着疾病的发展会逐渐侵犯眼内组织,最终可能进展为全眼球炎,若不能及时治疗可能造成组织的严重破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所以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发生,需要深入了解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以及治疗方法,现本文以44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该病症的治疗方法以及致病因素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间收治的44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2.58±2.83)岁;患眼为右眼30例,左眼14例。
1.2方法
1.2.1致病因素分析方法
对本组44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科室内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组内讨论,总结患者发病的原因,并遵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
1.2.2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病症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方案包括:(1)对于未见前房积脓但前房混浊的患者,可采用前房抗生素治疗;(2)针对前房积脓患者但B超检查未发现玻璃体混浊情况,采用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前房抗生素灌洗的方法;(3)前房积脓合并玻璃体混浊患者,采取玻璃体手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的方法。
1.3观察指标
记录本组患者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并对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进行统计,为精准的评估患者视力变化,本次研究中使用了Snellen国际标准视力表。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其中的计量资料使用()表达方法,用t值检验差异,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本组44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白内障手术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内源性因素、眼外伤因素等,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png)
在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后,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的平均视力水平为(1.73±0.53),而治疗后则上升到了(2.81±0.48),治疗前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58,P=0.002)。
3.讨论
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棘手,容易引发不良预后,如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内容,根据现有的临床治疗经验可知,患者在发生感染性眼内炎之后因为感染控制不理想而接受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为了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则需要了解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争取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针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进行分析,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白内障手术、内源性因素、眼外伤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等,其中白内障手术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43.18%,而青光眼手术因素所占比例也高达13.64%,其原因可能为: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微生物经手术切口进入到眼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引发了眼内炎症。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在眼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落实无菌操作方案,做好眼睑缘的消毒与清洁工作,这是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同时表1资料也显示,眼外伤因素所占比例达到了13.64%,所以针对该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对于从事危险行业或者在危险环境下工作时应做好安全防护,避免眼部遭受伤害。而针对内源性因素,则要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严格遵医嘱做好血糖与血压管理,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这对于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2]。除此之外,针对合并高危致病因素患者(如接受白内障手术、合并慢性病等)需要做好健康宣教,强化患者对相关危险因素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症状。
在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中,针对症状较轻患者可采用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的方法(如万古霉素等)改善症状。而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改善玻璃体混浊以及前房积脓等情况,在手术治疗之后可以进一步消除细菌霉素产物以及相关病原体,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后,视力水平从治疗前的(1.73±0.53),上升至(2.81±0.48),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关治疗方法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造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较多,所以在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合理利用药物以及手术治疗方法,争取进一步改善患者视力水平,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涂海霞,王勇.36107例不同类型内眼手术或操作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10):889-893.
[2]孙冬云,钱晶晶.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学及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18):2808-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