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娟丽 刘玉姣
甘肃省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 7441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5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行X线片检查,再行腹部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诊断准确率以及病因诊断准确率。结果 腹部CT的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1.07%(51/56),高于X线片的75.00%(4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CT的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3.93%(47/56),高于X线片的71.43%(4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X线片检查相比,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中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腹部CT检查;结肠肿瘤性肠梗阻;诊断价值
引言
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是一种较复杂的腹部危重症,主要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或出现通过障碍,导致肠腔的机械性或功能性阻碍。本病起病较急、发展较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及时、准确的判断急性肠梗阻病因、部位有利于临床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功能,改善预后。以往临床主要应用腹部X线对肠梗阻进行检查,但20%~30%的患者不会出现异常表现,同时肠梗阻的类型及发病原因无法确定。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率也明显提升,从而提高肠梗阻的诊断效率。本次研究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5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24例;年龄50~81岁,平均(68.84±7.53)岁;发病原因,肠套叠14例,肿瘤17例,炎症10例,腹股沟斜疝15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腹部X线片及CT检查,首先进行腹部X线检查,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GXMX线诊断仪,指导患者保持站立位或仰卧位开展常规X线检查,观察患者腹部肠腔积气、积液情况及梗阻远端是否存在气体征象。然后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仪器为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Monser650型16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应用1.5%泛影葡胺溶液200mL,告知患者保持平躺,扫描时指导患者进行吸气,由机体膈顶部位开始扫描,直至腹股沟,扫描时仪器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250~280mAs,层厚5mm,螺距1.375,层间距0.8mm,重建间隔5mm,床移速为5~10mm/s,在完成腹部平扫后,为患者开展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碘型造影剂60~100mL经患者机体肘静脉进行快速注入,每秒注射量为2.0~3.0mL,药物注射完成后,等待35s后可扫描患者机体腹部,对扫描图像信息进行采集,将其上穿至仪器配套工作站实施后处理,后处理方式包括多层面曲面重建、平面重建等。X线及CT检查结果分别安排两名具备丰富阅片经验的高年资经验科医师进行阅片,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特点分析,确定最终的诊断结果及梗阻发生的部位、原因。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诊断准确率以及病因诊断准确率。X线片诊断标准为能够清晰地看到患者小肠部位存在气体和液体的分界平面,并且肠管内径>3cm。腹部CT诊断标准为患者存在明显的结肠扩张,通常结肠内径>6.0cm。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结果诊断准确率
腹部CT的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1.07%(51/56),高于X线片的75.00%(4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病因诊断准确率
腹部CT的病因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结肠肿瘤性肠梗阻发病率较高,是外科比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目前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肠粘连、肠扭转、肿瘤等有关。大部分急肠梗阻患者会表现出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障碍。及时明确肠梗阻部位、病因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腹部X线平片虽能检出肠梗阻部位,但不能明确病因,具有一定的漏诊问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现已取代部分传统诊断方法成为诊断急腹症的首要选择。目前临床判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一般以肠道扩张直径在小肠3cm以上、左半结肠扩张直径在5cm以上为标准。双源CT通过观察肠道扩张直径及部位、肠内是否有气。同时CT无介入性,可重复操作,患者诊断舒适感较强。
目前常用的辅助检查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方法有腹部CT诊断和X线平片诊断。x光诊断具有成本低、辐射低、操作简单的优点,通过x光可以通过人体的三维物体记录病人的图像信息。然而,这种检测方法容易受到大量信息重叠的影响,使图像分辨率低,照片模糊,也容易受到患者站立困难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腹部图像结构重叠,图像质量差,不能准确地为临床提供有力的参考。而且对梗阻部位的判断存在一定误差,使用效果有限。相关研究表明,对于小肠梗阻患者,X线检测准确率在50%-65%之间,而对于机械性肠梗阻患者,X线诊断准确率只能达到33.33%。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腹部CT已广泛应用于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与X线检查相比,腹部CT可以改善X线诊断的缺陷,并且分辨率更高,不仅图像清晰,还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通过平片CT扫描可以准确显示患者的病变部位和梗阻程度。必要时可通过增强CT扫描全面观察患者病灶。CT图像重建后,可以立体清晰地显示病变周围的肠系膜和淋巴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腹部CT和病因诊断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光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践证明,腹部CT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的诊断依从性,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获得清晰的图像,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制定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指导。腹部CT能清晰显示患者的肠腔直径、积气、积水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病情,给予针对性治疗。但是在CT诊断中,图像质量的提高会导致辐射剂量的增加,对患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使用CT诊断时,需要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对患者的影响,尽可能采用低剂量CT检测技术。
腹部x光是其传统的诊断方法,通过x光的透视功能观察病变,并借助数字信息获得二维图像。研究表明,肠梗阻4 ~ 6小时后,X线可检出肠梗阻的积液、积气,可见肠扩张。然后在扩张位置之下评估阻塞位置,并且可以精确地检测阻塞位置。其操作简单耗时,是急腹症的初步诊断技术。但它伴随着重叠信息,容易导致腹部组织图像重叠。而且图像分辨率低,难以检查和配合,使用上有局限性。腹部CT图像分辨率高。平扫后可观察病灶轮廓,确定梗阻程度和部位。增强扫描后可对病灶进行全方位扫描,并通过图像重建技术获得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梗阻部位与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的关系,确定手术方式。此外,腹部CT扫描后可发现梗阻部位常伴有软组织肿块,或结肠直径大于6 cm,肠壁不规则增厚。以上结果可以评价肠道塌陷的分布和肠道扩张的程度,保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腹部CT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求操作者清楚地掌握肠梗阻(结肠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具有区分运动伪影的能力,并能根据影像表现综合诊断疾病,从而为手术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中,诊断率更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刚.腹部CT检查对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19,26(01):121-122.
[2]张尔娟.探讨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心理月刊,2019,14(23):220.
[3]刘文飞,韩芳.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2):41-42.
[4]肖云峰.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9):132+134.
[5]刘俊彰.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02):50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