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智取威虎山》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革新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何一帆 廖冰
[导读]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小说《林海雪原》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该片徐克虚构新角色,重塑主体角色,调整故事线,注重生活细节,弱化意识形态,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带领观众重温经典,为红色经典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赣南师范大学   何一帆 廖冰

摘要: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小说《林海雪原》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该片徐克虚构新角色,重塑主体角色,调整故事线,注重生活细节,弱化意识形态,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带领观众重温经典,为红色经典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红色经典;革新;传承;
        前言:
        《林海雪原》是十七年文学的红色经典之作,其讲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军剿匪的故事。《林海雪原》被改编成各种形式广泛传播,在今天,它仍是我们心中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完美坐标。2014年徐克根据《林海雪原》改编成电影,最终获得8.84亿片票房,位居2014年电影票房排行榜第四;豆瓣评分7.7分,是改编红色经典的佳作,该片上映至今依旧名列红色影片热度排行榜前列。从票房和口碑来看,徐克的改编是成功的。在忠于原著的同时,讲述了革命年代的英雄故事,故事塑造女性和儿童角色,弱化意识形态,符合消费市场,为红色经典的再创造提供了可鉴之处。
        一、电影中的传承
        小说《林海雪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样板戏更是被历史淘汰。翻阅小说会发现抛开政治和时代等因素,样板戏是极具趣味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在艺术领域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借鉴传统戏剧文化中,以巧妙的叙事,得当的改编,再现红色历史故事,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1、对写实片段的保留
        《智取威虎山》在叙事上分为现代和回忆两条时间线,双线并进使影片快速推进。徐克保留了小说中大部分生活写实片段,通过描写工厂剿匪;杨子荣带着战士们包饺子、唱二人转;勇奇入夹皮沟的景象,让观众全面地重温经典,感受革命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片段增强了影片代入感,渲染电影整体的艺术氛围,反映剿匪队的革命精神。
        2、京剧文化的传承
        电影《智取威虎山》传承了脸谱文化,运用“服装、脸谱定人物”这一技巧,京剧中脸谱的作用就是使用很明显、很夸张的带有象征意义的颜色和图案,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身份展示出来,让观众能够轻易地分辨好坏、忠奸。[1]电影中杨子荣,造型设计偏向黑色系,其中有黑眼影、络腮胡、黑色的袍子等,这种大气黑在京剧文化当中代表是刚直不阿的人物性格。此外,电影中随军护士白茹脸上大片粉色的腮红和座山雕煞白的面色,都是在运用脸谱定人物的技巧,用粉色表现白茹的美丽善良、用白色表现座山雕的狡诈。
        3、红色精神的传承
        无论是小说还是样板戏,两个作品都是通过描写革命工作的艰难和人民百姓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歌颂剿匪队英勇果敢、敢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传达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智取威虎山》调整了叙事方式,故事展现了解放军剿匪队足智多谋、大胆创新、敢于奉献的革命精神。电影中加入了军民相处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将解放军剿匪队的红色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深入人心。
        二、电影中的革新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上映于1970年,受意识形态影响,人物塑造的类型化、意识形态化十分明显。时隔四十多年,电影《智取威虎山》运用了新的拍摄机器、新的拍摄技术,用新的叙述理念和方式向经典致敬、向解放军致敬、向人民致敬。



        1、削弱意识形态输出
        样板戏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其中重点突出了当时的“打倒资本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戏中出现多次毛主席语录,样板戏最后解放军、猎户和工人欢聚一堂,表现了当时工农兵一家亲、共同为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思想。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将充满浓重意识形态的部分舍掉,注重展现普世价值观。影片中少剑波没有一句语录式台词,也没刻意强调政治立场,其表现更能体现一名职业军人的专业和关爱战友、关心群众的情怀,极力淡化了样板戏中“仇阶级”的主题。
        2、突出女性和儿童角色的地位
        样板戏中女性角色和儿童角色是很少的,角色缺失爱情和私人生活,使得角色塑造单一、扁平化。
        电影《智取威虎山》加入了卫生员白茹,虚构了的村民马青莲,女性角色的加入让角色更加立体。白茹入队后便担任了卫生员,为伤员包扎伤口,为村民治病;;徐克还隐约还原了小说中白茹对少剑波有爱意的设定,增添影片生活气。马清莲和座山雕之间的生活,丰富了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让座山雕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徐克还虚构了儿童角色栓子,两个虚构角色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让影片增添了一条“栓子救母”的故事线。栓子与剿匪队高波相处的场景,为解放军增添了和蔼可亲的一面。
        3、善用拍摄手法和舞美
        样板戏和电影上映间隔四十四年,在技术层面有很大的变化。样板戏现场布置简单,演员服装单一,多用固定单镜头,人物打光主要根据二元对立论——正面人物打主光、,反面人物打偏光。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徐克亲自到东北雪乡取景考察,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东北农村冬季的景观。如,影片中被土匪占领的废弃工厂、夹皮沟的房屋,包括屋檐的冰锥子、屋顶覆盖的茅草和厚厚的白雪都是当时东北农村的真实写照。[2]徐克导演还花了大量精力设计演员服装。在拍摄手法方面,徐克导演大量运用升格镜头,为战斗片段增添了武侠电影的感觉,加之3D效果提升观众视觉体验。最惊艳的还属威虎山军工厂库内大厅的设计,徐克把《水浒传》中的聚义厅搬到了军工厂内,呈梯形的座次排列,展现了威虎山上森严的等级制度,再现了土匪的政治伦理制度。库内暖色的灯光,有一种以山为家的感觉,合理地还原了土匪盛行的年代,加上东北“黑话”,观众很快就沉浸其中。
        三、启发
        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小说、样板戏的基础之上,保留其故事框架和最具时代、地域特色的生活片段,实现了对红色经典样板戏翻拍的巨大突破。即弱化意识形态,挣脱政治约束,虚构角色丰富剧情并重新塑造主体角色,真实还原革命时代的当地民俗和社会风貌。还运用新技术和导演擅长的武侠风格,刺激观众视觉。运用双线并进、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展示现代人对往事的回忆和解放军小分队的真、善、美。
        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7年仍处于红色电影热度榜前列,这不但创立了红色经典影片翻拍的佳绩,还树立了红色题材世俗化的新榜样、新标杆。
参考文献
[1]郭艳辰.《智取威虎山》:基于样板戏的“红色经典”传承与革新[J].戏剧之家,2018-08-05
[2]夏红娟.试析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所承载的东北民俗文化[J].戏剧文学,(0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