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诗歌教学中朗读方式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程秀
[导读]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语文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新课改对朗读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应流利、正确且富有感情地开展课文朗读。本文就诗歌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借助朗读的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开展小学诗歌朗读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光荣小学   程秀

摘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语文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新课改对朗读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应流利、正确且富有感情地开展课文朗读。本文就诗歌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借助朗读的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开展小学诗歌朗读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朗读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而言,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诗歌教学的不同过程中,借助朗读的不同形式,可以实现不同过程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分别介绍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朗读方式在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初读正音,读通读顺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基础,能够很快适应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在导入课文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朗读,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最后全体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诗歌。
        例如,对于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的教学,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拼音自主朗读,大致熟悉诗歌的读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由朗读诗歌后,教师让个别学生朗读,注意“尽”的前鼻音、“更”的后鼻音,以及“层”的平舌音和后鼻音。在学生读准字音后,全班整齐、连贯地一起朗读这首诗歌。
        二、精读感悟,读出韵味
        朗读一首诗歌,除了要将诗歌的字音读准确,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读出停顿
        停顿主要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可以分为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古代诗歌一般有固定的停顿,现代诗歌的停顿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教师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停顿,然后听录音明确并划出诗歌中的停顿,如第三小节的停顿为: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最后再一起跟着正确的停顿朗读诗歌。
        2.读出节奏
        朗读诗歌,除了要读出诗歌的停顿,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一行诗歌中轻重音、高低音与顿逗搭配,平仄的对应,都是诗歌节奏性的体现。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要读好诗歌的节奏需要注意诗歌朗读时的快慢、轻重和语调。



        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在朗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语速可以稍慢一些,“依”和“入”可以重读,语调平直、舒缓;而在朗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语速不能太快,“千里目”和“一层楼”要加重读,语调高升上扬。
        3.读出情感
        学生在读出诗歌的停顿和节奏后,还要通过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歌的情感,并且通过读出诗歌的停顿和节奏体现诗歌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在学生熟练朗读诗歌后,需要让其理解诗歌的意思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诗歌的前两句写作者的“所见”:一轮落日西沉,消失在山的尽头,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流归大海;诗歌的后两句写作者的“所想”,表现了诗人无止境探求的愿望,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在理解诗歌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让个别学生进行朗读体悟,通过读出诗歌的节奏和停顿,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唱读激趣,读演结合
        通过初读正音、精读感悟诗歌后,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读、演读等方式读出诗歌的趣味。
        为了增加读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诗歌让学生采取拍手读、摇头晃脑读、唱读等方式。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汉乐府民歌《江南》时,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拍手朗读,更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律;在教学教材一年级《古朗月行》时,教师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读。
        除了拍手读和摇头晃脑读,很多诗歌还可以吟唱。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登鹳雀楼》时,在多种朗读方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先欣赏吟唱,然后尝试跟着吟唱,在唱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诗歌除了可以唱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或者其他表演形式进行演读。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绿色的和灰色的》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合作表演这个故事,表演时感受狐狸的狡猾、翠鸟的善良,以及小兔子在穿过草地时紧张的感觉,最后还要表演出狐狸傻等后的叹息,或者加上狐狸的自言自语,以及恍然大悟后说的话。
        诗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体裁,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素材。在人们以往的认知中,诗歌篇幅较小、艺术性较强,往往被认为是相对简单、不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层次掌握对诗歌的诵读,不仅有利于其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还可以在诗歌诵读比赛等文娱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的成果,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良好思维习惯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汤桂彩.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2).
[3]李艳.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54.
[4]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6):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