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 武晓英
摘要:日本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日本人可以同时信仰多种宗教,在世界宗教范围内来说也很具有独特性。作为日本作家的芥川龙之介也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发表于1915年的《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处女作,其中也充满了宗教思想。因其取材于平安时期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国内外对其包含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大多从佛教角度出发,但芥川通过增加人物、场景的设定展现了作者对作品的再创造,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芥川龙之介本人的多种宗教思想本文主要探讨《罗生门》中所体现的基督教、佛教思想及其思想来源,更全面地解读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罗生门》主要讲的是平安王朝末期的某个傍晚,一个被主人辞退,无处可去的下人在罗生门下躲雨。出于生计考虑,他决心作强盗,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当他向城墙上走去时,竟然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具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吼道“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这个年轻女子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人,她曾把蛇晒干了当鳝鱼卖,欺骗来买的人。于是,下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抢了老妇的衣服消失在了黑夜中。
一、基督教思想
“老妇”把拔死人头发的行为认为理所当然,因为“老妇”不这么做就无法生存,而且女死尸生前也是靠卖假鱼干来维持生活,显然“老妇”把作恶的责任推卸给了女死尸和社会环境。这样,女死尸生前的行为对“老妇”形成了一种诱惑。而另一位主人公“下人”根据“老妇”的诡辩,把自己当强盗的行为合理化,把责任转嫁于“老妇”。《罗生门》中这样责任转嫁的行为正是基督教“原罪说”的体现,基督教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受到蛇的诱惑从而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因此不得不受到惩罚,最终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并将罪恶延续到子孙身上,所以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化身成了蛇的罪恶天使引诱夏娃吃了禁果,夏娃又诱惑亚当吃了禁果。当上帝首先问亚当为什么违反他的告诚而偷吃禁果时,亚当把责任归结于夏娃的诱惑,于是上帝转而问夏娃为什么偷吃禁果,夏娃又把偷吃禁果的责任转嫁给了蛇,这样,互相推诿责任就变成了人的原罪之一。上帝为了惩罚他们的错误把他们驱逐出了伊甸园,并将罪延续到了他们的子子孙孙身上。这种“原罪说"给芥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芥川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
二、佛教思想
在《罗生门》中芥川通过对下人三次心理变化的描写,展现了人在面对善与恶,美与丑抉择时的矛盾心境,揭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利己主义妥协的丑恶人性。主人公“下人”在“饿死”亦或“变成盗贼”之间犹豫不决,或者说想要做一次盗贼却缺乏勇气的下人在听完老妇为自身辩解的一番说辞后获得了勇气,最终走上了和老妇同样的道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下人、老妇和被拔头发的年轻女子。三人的所作所为及结局正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一个反映。已逝年轻女子生前将蛇肉切段晒干伪装成鱼肉出售,这一行为在老妇看来是不仁道的,这样的不仁道是“因果报应”的“因”,故其死后被拔掉头发就是她的“果”。而在下人看来,老妇拔掉死人的头发是恶劣行为,按照因果报应的法则推算,这是老妇的“因”,被抢走衣服也是理所当然的“果”。认同老妇的话并从中得到勇气,沦为盗贼的下人因为丧失了自己的人格,最终也必将陷了因果报应的轮回中。
因为恶劣环境中人的生存本能,善恶良知退居其次,但并不能鼓励人们从事恶行。人的本性是贪嗔痴恨,这是佛教中对人无法永生极乐世界,始终在六道轮回之中的原因解释。[1]佛教禅宗的思想中指出“世界是常,此是真实,他则虚妄。世界是无常,此是真实,他则虚妄。”也就是说世界是由多样性组成的,不存在单纯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事物的真理往往隐藏于这些多元要素的组合中。[2]《罗生门》中正体现了这一点,“你站在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立场上看,都有一定的真实性、真理性,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虚假和谎言。”[3]同时作品中具有象征性佛教场景比比皆是,如“罗生门”中的佛像,真砂在寺庙忏悔、罗生门中悲天悯人的和尚以及樵夫身上佛性的光辉等。
三、芥川两种宗教思想来源
芥川龙之介自幼开始就接触基督教,他出生之时,已经是明治维新十年之后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大量进入日本社会,他的成长背景不可避免地使他能够接触到很多西方文化。芥川在高中时主攻的专业就是英语,他还曾想过要成为英文学家,芥川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专业就是英国文学。芥川的家仆室贺文武是一位基督教徒,他最早接触到基督教就是受到他的影响。在中学的时候他还出入过教会,他的好友恒藤恭曾经参加过教会的圣经学习班。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之后,他开始阅读《圣经》,同时他还受到北原白秋所著的诗集《邪宗门》的影响,对基督教产生更明显的倾向。
基督教对芥川龙之介构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芥川自己曾说过“我的眼睛果然还是日本人的眼睛,而不是西洋人的。”可以说至少在芥川的创作初期,佛教思想对他是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4]
佛教对日本人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影响比基督教深远得多,在不经意之间,佛教已经融入到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由于日本家族制度的关系,佛教在日本以“家族”为中心散布开来。芥川成长于大士族家庭环境,很难不受佛教影响。他很早就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小学生时代的他热衷于阅读中日古典小说,幼年时期与古典文学的接触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罗生门》就取材于平安时期的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其中收录了许多佛教劝诫世人的故事。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佛教思想。在日本文学界说到芥川,就不得不提夏目漱石。夏目漱石既是芥川的伯乐,也是他的恩师。在芥川人生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人,对芥川的文学创作自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5]夏目漱石是一位虔诚的禅宗修行者,他在年轻时曾两次到禅宗寺院参禅,这一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使者》、《门》、《十夜之梦》等作品中,可以发现主人公的言谈举止、思想理念,都有着曾为禅宗修行者的夏目漱石的影子。而作为其弟子的芥川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恩师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将禅宗思想融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艺术完全是表现,而且所表现的,当然除了作家本身以外没有别的。所以,不论作家本领如何高超,也不论驱遣技巧如何巧妙,归根到底,他不可能超出作者本身所见和所感。”[6]因此,结合芥川龙之介本人的成长经历和宗教信仰来窥探其作品《罗生门》中所包含的宗教思想,应当至少包含基督教和佛教两大部分,其中也有少量日本本土神道教思想,本作品中涉及甚微,未展开论述,最后对这两种思想来源进行了探索。在研究芥川文学的宗教性时,应当关注到诸如基督教、佛教等多个角度,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黄蔚.论芥川龙之介创作的怀疑主义倾向[D].湖南大学.2013年
[2]刘洋.芥川龙之介与其代表作《罗生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3]李琳琳.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及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潘贵民.《罗生门》中佛教“善恶有报”思想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年:54-55+60
[5]邹波.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思想[J].日本学刊.1998年:3-5
[6]仲冲.三重“罗生门”——简析“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