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科技大学1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 张杰1 董冠廷2 710000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教育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包含的诸多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应用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好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长远时代价值和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定位下,我们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离不开中华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已经有了90多年的教育实践,积攒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伴随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加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西方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多方面渗透,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他们逐渐淡忘着自己的根、民族的魂,这种趋势值得引起教育者的警惕。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撑,它蕴藏着可以解决当代难题的许多重要启示。早在1988年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上,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同样,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就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上吸取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源泉。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会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现状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文化软实力。西方国家很早就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早在汉朝,西方文化就通过丝绸之路对中国进行了首次渗透;在第五次大规模的文化渗透在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国内,无形中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新时代下,我们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更要对西方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青年一代肩负着历史重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注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防止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改变,才能保证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浪潮中的根基”,但很多大学忽视了这个重要“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自我知、情、意、行的提升过程,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因此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人才需求,当前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集中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上,这就直接造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高校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比例较少,基本上为历史、文学、法学、教育学等专业开设,其他专业多数为公共选修课,有些专业并没有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除此之外,专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比例很少,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的工作积极性欠缺,导致专业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离,教育效果不理想。高校里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没有发挥微观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大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更何谈让文化发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紧密相连、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更是要不断解决这几个要素之间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协调的、统一的。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受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片面强调某一因素的影响是不妥当的,应该将各因素联系在一起发挥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不是某个学校、某群学生、某个组织短期就可以完成的,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创设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即复杂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决定了我们可以人为创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活动环境,并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实际特点改变调整环境。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影响,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时,要把爱国主义作为重要前提,融入创设过程,特别是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法治法纪课中,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品德高尚的青年一代,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沙龙、展览馆、知识讲座等,创新教育形式,利用新媒体传播模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牢固树立大学生国家意识。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硬件上,可通过校园广播连载经典名著诵读、校宣传栏刊登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校院活动最新通知等、校园展板、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校园建筑装饰可借鉴中国建筑艺术等形式,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软件上,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节、社团巡礼月、主题班会、演讲与辩论比赛、知识竞赛、宣讲会等为载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得到基础普及。学校可利用同辈群体的独特性、互感性、自由性,注重发挥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抑制消极影响,可在文化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可打造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博号、主题贴吧、公众号、短视频制作、APP客户端等,并且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就是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的发展方向、学生特点、校园历史、校训校规结合起来,开展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建设,更好让高校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发挥更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完善教师资源配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群体,教师是这项任务的实施主体。学高为师,为人师表,教师要提高自身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考取“中华传统文化教师专业能力等级证书”,从专业角度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高校也要重视对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推动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教师以师德为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言谈举止,树立榜样力量,防止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教师育人职责中,要求教师善于用优秀传统文化品质,如务实、勤勉、诚信、中庸、慎独等来感染熏陶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成人成才。教师应善于从文化视角剖析社会热点问题,折射到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上,使其真切感受到文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特点要求借助声音、图像、影像、语言等多媒体信息来丰富课堂教学,大学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学习,使其跟随时代脚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说服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政治教育这项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职教师的数量少,要求高,在不同大学的配备有一定的现实困难,因此必须和学校的具体实际教学相结合,整合内部教师资源,由专职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人变成一支队伍,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普遍有开设自然科学、历史、文学、政治、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的授课教师也是专职于本专业教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庞大,分支较多,需要相关教师共同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由各相关院系派出几位不同专业的老师形成一支学校教授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自然科学专业老师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先进科学技术、文学专业老师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学、历史专业老师教授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音乐专业老师教授中华优秀传统乐曲乐器、美术老师教授品鉴优秀传统字画、政治专业老师教授中华优秀治国理政理念等,此举实施克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配备的实施困难,发挥了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教师的集体作用,使教师内部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更具可操性。
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部也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因此高校根据学生专业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纳课程计划中,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被“边缘化”,打造精品传统文化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政治课程结合,更好发挥高校课堂主体的重要功能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完善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还要倡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多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例如参加制作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社会实践、加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参观学习各大历史美术博物馆、举办文化公益展览、拍摄优秀文化样品等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家庭社会共同助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因此家庭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家庭环境,可在家中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很重要,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基础性、渗透性、普遍性和长久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挂名人字画、读经典名著、陈列名人名言、一起观看类似《朗读者》《经典传唱人》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来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家长个人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不能忽视自己的形象,必须提高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以身立教;家长更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多关注成绩以外的品德形成,拥有一个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比拥有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更重要。
在社会教育上,注重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良好的育人大环境;社会组织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学校可在社会开拓更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获得社会组织支持,一些优秀历史文化古迹、人文景观、文化博物馆等可开辟成为学校的文育基地,可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施校社结合,可以将社会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组织引进校园,例如陕西某所高校将民间组织民乐坊引进学校进行表演,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政府也要进行摸底排查,对于藐视、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及时进行思想教育,防止道德失范、民族虚无主义、“去中国化”思想的滋生。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彼此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益,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
(四)大学生要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应该是生活在当下的鲜活主体,“实践-认识-实践”的运动过程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实在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才是其最终归宿。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对象,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离开了大学生,就无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能完成自身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能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
大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自觉进行选择性学习和探索的天地,要把自己看成学习的主人,才能收获更多文化知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自身不能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认知为一种负担,要出自个人兴趣和专业需要而学,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总有你感兴趣的方面,从你喜欢的方面入手,你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例如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着重选择研究古代宗法制度对现代的借鉴意义;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学习研究我国优秀文人画作、乐曲、舞蹈等,使个人专业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创造出富有中国元素的艺术作品。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可以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的执行,完成后就标注出来,以提高学习自觉性和成就感。学会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提高信息辨别能力,自觉选择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排除外界不良文化干扰,张贴名人字句以此自我激励,尽量克制惰性的侵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不懈奋斗,只有不断提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晓芒,干春松.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18):4-7.
[6]王义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2):14-15.
[7]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作者简介:张杰(1996-),女,汉族,陕西省铜川市,法学学士,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董冠廷(1999-),男,汉族,河南省焦作市,在读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