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黄嘉思
[导读] 劳动教育一直以来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习中,它对于学生自身品质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却受到了部分人的轻视,导致各个院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误解,影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本文将基于“工匠精神”的背景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再结合高职院校现今劳动教育现状探究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黄嘉思    510550

摘要:劳动教育一直以来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习中,它对于学生自身品质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却受到了部分人的轻视,导致各个院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误解,影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本文将基于“工匠精神”的背景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再结合高职院校现今劳动教育现状探究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后,社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工匠精神”在一次报告中被再次提及,社会各界纷纷开始弘扬工匠之风。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也应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并在劳动教育中积极渗透该精神。
        1.“工匠精神”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不同时代对于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对于劳动的界定相对稳定——劳动是人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活动。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便是密不可分的。工匠精神是在人类劳动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它是劳动者的精神品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各类教学方法在劳动思想观念、劳动技术知识、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关渗透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2.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2.1学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部分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着不重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人未转变教学观念,仍以专业技能课的编排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并无劳动教育相关安排方案,没有明确设定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考核等相关内容,导致教学中劳动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直至毕业仍未养成劳动意识,不利于其在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并未与新时代教育理念有效结合。部分教师在思修课程中以理论讲解的单一形式为学生灌输相关劳动观念,学校再组织学生通过简单地做卫生,大扫除等形式,以期培养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或抵触的情绪。
        2.2家庭劳动教育理念缺乏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00”后,由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学生接触劳动、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加上对孩子过分的宠爱,甚少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有的家长在孩子从小的教育中,提倡以学业为重,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力;有的家长甚至向孩子传授轻视普通体力劳动者的观念,直接让孩子对劳动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打击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劳动意识逐渐缺失。



        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3.1学校明确劳动教育内容
        基于上述高职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的现象,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以新时代“匠心精神”与“劳动精神”为目标,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安排。从相关教学书目的选定到确定学期学时,方方面面进行合理规划,开设相关必修劳动课程,提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性。
        此外,学校还需加强教师队伍的劳动教育,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使各科教师能在理解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后,积极在学科实际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3.2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靠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引导与督促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觉养成劳动的意识。
        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单纯地将劳动教育看作是体力劳动或是简单的脑力劳动,而应树立科学正确的新时代劳动观念。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析具体事例,为学生讲授新时代劳动精神,再结合相关实践展开,巩固并强化学生这一思想。
        同时,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应在教学中通过有效沟通,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校内外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于生活中渗透劳动意识,加强学生的劳动锻炼。
        3.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毕业后择业压力更大。传统企业招聘注重对应届毕业生技能与实践经验的优先选择,而现代化企业对于员工招聘要求极高,他们不再局限于学历、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而是更加关注毕业生的道德品质。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借助劳动教育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大平台上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加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劳动精神,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参与社会性的公益活动。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会充分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得到自我价值满足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并有效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活动还会体验到劳动的不易,学会尊重劳动者的付出与努力,增强劳动意识。
        3.4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要构建高效劳动教育课堂,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劳动精神作为学生内心的品质,无法通过某一次测验完整呈现,而是需要长期地追踪观察,通过量化后的数据呈现,才能直观看到学生劳动教育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比如,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对班级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后,结合所带班级具体情况展开,制定一套全面、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为激励学生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如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设立奖学金;而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学分也会影响到其毕业与择业的问题,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在课内外教学实践中理解劳动的真谛,弘扬劳动精神。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高职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共建美好生活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亟需高举劳动教育的大旗,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家校联系,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建立健全相关评价机制,来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于劳动意识,弘扬中华民族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生雨,吴玉剑.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8(10):18-22.
[2]彭枚芳.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6-18.
[3]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