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郭雪利
[导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和管理好这些孩子,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乡初级中学   郭雪利    71220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和管理好这些孩子,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以下是我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进行的一些思考和探讨,仅供参考:
         一、“留守学生”调查与分析
         据笔者对我校180余名 “留守学生”问询调查发现,他(她)们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他们的教育责任。“留守学生”大都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冷淡,缺乏爱心;(2)生活铺张,不懂节俭;
        (3)我行我素,不受管束;(4)性格偏激,容易激动;
       (5)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行为乖僻,不计后果。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留守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尚欠缺,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便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即便是有人监护,但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双休日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障碍。
        (2)“留守学生”难以得到父母关爱,却渴望亲情、温暖,为得到亲情、温暖可能陷入早恋,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而监护人与“留守学生”之间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由于想不到一块,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经常沟通。监护人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因此,学生在心烦或受到委屈,有学习焦虑时,选择不向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3)有些“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并不图孩子在校学习怎样,而仅仅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学校工作不予理解和配合,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父母更是缺少跟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姐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问孩子钱够不够花。听到孩子表现不好,则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天长日久,这些“留守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人格心理存在一定障碍的新一代国民。
         (4)监护人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
        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认为:
         (一).尽量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学生” 生活在祖辈家里,由于两代人的不同特点,教育难度很大。


我们应该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帮助监护人正确对待“留守学生”的教育,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成效性。学校主要通过举办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辅导,使监护人懂得“留守学生”的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
        (2)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
        (3)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我们也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只有这样,孩子心理就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因此而心烦。
        2.加强家庭和学校联系。留守家庭更需要教师上门家访,通过家访,老师帮助监护人正确分析“留守学生”的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教育措施。在平时,学校还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要求班主任向学生公布电话号码,当学生求助而监护人又无法提供帮助时,可以通过联系卡跟学校取得联系。
        3.“留守学生”父母离家乡,但孩子的许多问题因他们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因此,学校在每学期要发出“给家长的一封信”,告诫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提供施教方法。
        (二).学校积极行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留守学生”的问题大多发生在寄居家庭;离开学校,感到孤独;离开老师,变得孤立无援;离开同伴,面对的是唠叨不停的监护人……这就是“留守学生”时常感到苦闷的事情。面对这一群体,学校怎么办?
        1.给予集体的温暖。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留守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些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2.开展心理讲座。学校政教处要召开“留守学生”专题会议,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还可建立“心理咨询室”,专人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3.组建假日活动小组。以自然村、社区为单位组建学生假日活动小组。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4.突出学习上的帮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各村、社区还可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解决在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学校积极与各村的退休老师联系,请他们帮助每周双休日解答有关学习难题。
        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尤其是学校的共同关注、努力,一定能让每一个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