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期   作者:梁英凤
[导读] 疟疾是一种虫媒性传染病,即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梁英凤
        资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内江 641200
        一、疟疾的概述
        疟疾是一种虫媒性传染病,即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一般具有两种感染途径:1、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2、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可以分为四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我国主要常见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的出现比较少,有也少见于国外的一些输入型病例。疟疾在中医里还有“正疟”、“温疟”之称,它在夏秋两季的发病率较高,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例如儿童等感染几率更大。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该病都比较盛行,在这些人群受感染的几率会大幅度提升。其主要表现有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 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由恶性疟原虫致病的重症疟疾,其病死率高、风险大。但经我国大规模地防治,近年疟疾发病率已大为降低.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讲,疟疾传染源分为疟疾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即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共200种左右,但传疟者并不多,只有吸人血、对疟原虫易感、群体的数量大、生活期较长、子孢子可在其体内发育成熟的蚊种才可成为媒介。疟疾的传播方式有: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数量居多)、经胎盘的先天性感染、输血、麻醉药成瘾的人打麻醉针时针头或注射器消毒不良等传染(较少见)。所有人群均易感,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即:
        1.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2.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不被感染者极少。
        3.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受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二、疟疾的临床表现
        疟疾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潜伏期、畏寒期、高热期、出汗期、间歇期。
        潜伏期是指从被蚊叮咬、孢子体进入人体到第一次疟疾发作从而表现出现临床症状时的阶段。这阶段包括了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疟原虫在体内占据红细胞进行大量繁殖。一般间日疟、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4天,恶性疟疾的潜伏期为12天,三日疟的潜伏周期则更长为30天。每个人的潜伏期都有不同,人体感染的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强弱及感染方式的不同是每个人潜伏期长短不一的根本原因。
        畏寒期是疟疾典型的症状之一,其表现先为四肢末端发凉,然后会迅速察觉到背部、全身发冷,皮肤开始浮现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脸色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会全身发抖、牙齿打颤,这个状态会一直持续约10分钟左右,但时间长者可达到一个小时。 寒战自然停止后,体温会慢慢回升,患者常有重病感。


        高热期是继冷感消失后出现的第二种典型症状,这时患者面色转红、紫绀消失。虽然患者体温会迅速上升,但通常发冷的感觉会越发显著,而体温会愈高, 体温最高可达到40℃以上,持续时间多在2~6小时之间,个别时间可达10余小时。
        出汗期出现在高热后期,面部、手心都是微微出汗,随后遍及全身,出汗量甚至会令衣服湿透,约2~3小时后体温降低。出汗期过后即进入间歇期,间歇期内的病人除了普遍感觉到疲倦外并无其他不适。患者的状态和普通人无异,能跑能跳,但是要防止复发的情况。一般病情发作数次后,患者机体会产生免疫力,疟疾经彻底治疗会停止发作,血液中的原虫也被彻底消灭,但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期的原虫增殖后会再次侵入红细胞,引起病情发作。间日疟多易复发,所以规范治疗后第二年需进行休根治疗。
        人体的四种疟疾在临床表现、 病程经过、 对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 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诊断上应明确患者的疟疾种类。
三、疟疾的诊断
        1.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就是依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判断是否患病,在疟疾传播季节在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或2周内输血史,出现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体温短时间迅速上升、下降,并持续数小时且不同程度的出汗等。每隔2到4h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分析体温曲线,查看是否有发作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叠出现的规律性特征等都可作为诊断是否患病的依据。当然临床中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初发作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一些病人免疫力较强,所以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测中镜检病原体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方法,即一旦发现红内期疟原虫即可确诊。厚血膜原虫比较集中,易查获,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完整、典型容易识别和鉴别虫种但易漏检,所以应在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厚、薄两种血膜。检查时,一般从患者的耳垂、指尖或者骨髓取血液后涂片,最后染色、镜检。但镜检法的准确性会受到血中原虫密度、制片和染色技术等的影响,服药后原虫变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镜检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鉴定疟原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不断增加,这些方法简便、快捷、敏感,较之传统的金标准—显微镜镜检疟原虫有其特有优势,因此在诊断疟疾实验室检查条款中增加了“疟原虫核酸检测阳性”的条款。
        (2) 免疫学的角度来检测,首先要检测疟原虫抗原,据此可以查出原虫血症者,临床诊断现症病人、人群中寻找传染源、考核疗效都可以使用检测疟原虫抗原的方法。针对我国对外交往频繁,海外工作、生活或旅游人员增加,在外感染疟疾以外的其它热带病可能性增加的现状,特别增加了鉴别诊断的病种如巴贝虫病,以避免疾病漏诊、误诊以及输入病例可能作为传染源引起新的疾病传播。检测疟原虫的抗体可以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若要推断疟疾的流行趋势可以通过测定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的高低来确定,也可以通过此方法筛选供血者来预防疟疾输血感染。
        结语:综上所述,疟疾的阶段性表现十分清晰明朗,可以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两种方式直接确诊出该疾病,又因其针对人群多为幼儿孩童,故应注意灭蚊妨害;注意就医卫生,在预防手段上多下功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