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健
简阳市石桥中心卫生院,四川省成都市641401
糖尿病这种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造成的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标志为高血糖。糖尿病的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快速降低,这四种表现被称为三多一少,血糖值过高,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等也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该病病程较久,可能会诱发多系统损害,影响到眼部、肾部等组织器官,使其自身的功能减退等,甚至会诱发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这种疾病是导致失明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治疗糖尿病这种疾病时,最普遍以及最有效地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药物的使用会直接影响病情的好坏。但是在针对糖尿病病人开展临床诊疗时发现一些病人,乃至基层医务工作者依旧对糖尿病的用药方面认识存在误区,从而给治疗糖尿病,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详细说一说糖尿病患者用药需要避免哪些误区,希望可以为糖尿病病人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1、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不需要使用药物
过去在针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开展两到三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其中涉及到控制病人饮食,少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引导病人加强锻炼,减轻病人体重。如果这种治疗方法控制不好血糖,那么才使用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调查发现,若是仅仅利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方法,那么大部分糖尿病病人血糖无法达到标准,而长时间血糖过高会给其自身的血管以及胰岛细胞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缓解高血糖给各个脏器血管以及胰岛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剩余的胰岛细胞,使其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在新版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一旦被确诊患上糖尿病后,要同时使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方法,且把二甲双胍当做首选降血糖药物,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治疗。
2、模仿他人用药,没有针对实际情况用药
糖尿病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不同个体和相同个体不同病程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其自身的病理机制以及病情各不相同。所以,在使用药物治疗方法时,要确保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法,也就是,应该针对每个病人自身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病人糖尿病类型、身体重量等选择合理科学的药物,不要过于“跟风”以及追求新药以及昂贵的药物。要使用“好药”,而这种药物指的是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药物。
3、联合使用同类药物
口服降糖药包括促胰岛素分泌类等种类,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都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种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类似,因此,通常不主张病人使用同类药物,例如,达美康和美吡达等。同类药物联合使用,一方面不会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会发挥出药物的一些副作用。
4、着急降血糖,大量使用药物
人体内环境无法突然适应血糖的突变,因此,控制血糖不要过于着急,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控制。一些病人为了快速降低自身的血糖,经常会采取联合使用各种药物以及加大药物服用剂量的方式,这种做法不但不会降低血糖,反而可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且极易于诱发低血糖,严重的话还会出现低血糖昏迷情况,严重威胁到病人的生命。
5、急于求成,不断更换药物
药物的效果发挥需要一段时间。胰岛素增敏剂等一些降糖药经常需要使用较长时间后,才能够逐渐展示出治疗效果。一些病人不了解这点内容,经常是刚刚用药几天,认为血糖降低效果不明显,便开始怀疑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开始不断更换药物,这样的做法不仅不明智,而且还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为针对自身的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使用剂量,直至使用该药物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依旧没有降低并且控制效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那么可以更改使用药物或者和其他进行联合使用。
6、过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很多病人存在这种想法,因为害怕长期使用药物会给肝等器官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使用药物方面,经常是看见效果就停止使用药物或者直接拒绝使用任何药物,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病人自身的肝、肾功能正常,只要不长时间过量服药,那么就不会给病人的身体带来不利影响,不良反应一般只出现在极少数病人身上,经常在停止使用药物后就可以消失,不会给病人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如果高血糖无法及时得到控制,那么产生的后果将会比使用药物产生的后果更加严重。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且需要经过肾脏排泄,如果病人自身的肝肾功能不全,那么会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原形和代谢物会逐渐在体内堆积起来,给肝肾带来较大负担,严重影响病人自身的肝肾功能。所以,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在选择使用药物时,要格外注意以及慎重,尽可能挑选糖适平等一些对肝肾影响较小的药物。
7、用药方法错误
治疗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是否选择好药,第二方面为是否正确使用药物。药物不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磺脲类药物需要在吃饭半个小时前服用,双胍类药物需要在餐中或者餐后服用等。如果不按照药物的使用要求服用,那么既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会导致副作用增加,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好了,今天的知识就普及到这里,希望可以对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