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云
如皋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南通 226500
【摘要】目的:观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有效性。方法:2019年5月-2020年5月,抽取64例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本次研究,以是否实施中医护理干预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32例观察组行中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症状积分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相比,前者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后者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中医护理干预的开展,既能改善神经功能、又能提升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中医护理干预;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较高,其为突然起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1]。而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有效的救治,可以减少死亡率。但实践发现,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预后效果[2]。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从中医角度入手,可以促进病情的康复,对提升预后效果有积极作用。本文取64例患者,观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有效性,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5月-2020年5月,抽取64例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本次研究,以是否实施中医护理干预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21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58-77岁,年龄均值(62.59±4.68)岁,病程5-12天,平均(8.55±2.34)天。观察组:22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57-78岁,年龄均值(63.11±5.12)岁,病程5-11天,平均(8.50±2.30)天。统计2组基本资料,P>0.05。所有参与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且所有参与者,家属均知情,并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中,即叮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优质的蛋白质,讲解良好生活习惯的优点,叮嘱患者戒烟、戒酒,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适当开展相关活动,并行心理疏导。基于此,观察组增加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根据患者的证型进行护理,如患者出现半身不遂时,需要在护理中先对患者的肌张力与关节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引导肢体体位护理,取适量的关节活动指导,预防肌肉痉挛的出现。如患者语言功能出现障碍,需要指导语言功能训练,配合肢体的相关动作,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及时解决其护理问题。如患者出现便秘,需要指导家属腹部按摩方法,每天3次,改善肠功能蠕动。2)中医护理:遵循患者实际状况的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以便护理效果的显著提升。即有吞咽、语言功能障碍者,行穴位按摩(足心穴、三里穴以及承山穴);大小便失禁者,指导腹部按摩、穴位等按摩方式;如患者为呼吸急促、痰多、高热者,进行穴位按摩、敷贴等技术;如为头痛眩晕者,用穴位敷贴、按摩等护理技术。3)情志护理:急性脑梗者患者如意识清晰,会出现恐惧与焦虑等心理,故需要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普及,讲解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疑虑,使其可以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
1.3分析指标
对比两组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症状:口眼歪斜、头痛眩晕、半身不遂,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用NIHSS工具,对神经功能评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3]。
用FMA,对运动功能评分,分数越高,越好[4]。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计量资料,组间对比行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行检验,用%表示,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症状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n=32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并发症;对照组:出现9例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多发病,其的出现是由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管狭窄,引起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病变,并伴有神经功能缺失。如早期开展有效的治疗,可以尽早恢复脑组织的血流情况,对预防神经细胞坏死、促进脑细胞恢复正常代谢具有重要作用[5]。虽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早期抢救治疗非常关键,但开展后期护理与康复功能训练也同样重要。
目前,随着中医学的进步,中医护理被广泛用于临床疾病的护理中。在中医护理中,以辨证施护为基础,通过按摩、艾灸等护理技巧,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康复效果。本文研究显示:症状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可改善患者的脑血流情况,按摩的开展可以通经活络、散热疏风,改善机体神经功能,调节气血;且通过按摩护理,能刺激面部神经,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6]。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中医护理干预应用有效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万晓平,孟隽,王淑梅.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研究[J].新中医,2020,52(24):131-134.
[2]柴慧玲.中医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2):3861-3863.
[3]贾晓鑫.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智慧健康,2020,6(18):110-111.
[4]杨楠.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269-270.
[5]方少虹,郑晓娜,洪惠玲.中医护理方案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8):135-136.
[6]王赛赛,胡剑华,沈颖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辅助用于急性脑梗死继发吞咽困难的效果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0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