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期   作者:张苧兮 逄龙通讯作者
[导读]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疾病诊断依据,并结合全部的疾病信息
        张苧兮 逄龙通讯作者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辽宁 110031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疾病诊断依据,并结合全部的疾病信息,对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曾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选取时间为2015年8月-2019年8月,共31例,对所有患者的疾病诊疗资料进行整理,包括蛋白表达指标、病理特点分析等内容。另外,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情况展开追踪,统计患者复发、死亡人数。结果:在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结果的分析中,CD117阳性表达和CD34阳性表对应人数分别为27例、22例,对应比值分别为87.10%、70.97%,在患者随访调查中,共19位患者取得联系,病情复发或死亡患者共7例,对这些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结果进行整理,5例存在NSE阳性表达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此外,在蛋白表达的比较中,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与良性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蛋白表达情况上来看,CDll7与CD34标记物的特异性较强,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内容。另外,当患者确诊为恶性,需采取根治性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病理特征;免疫组织
        前言:在肿瘤疾病诊疗中,胃肠道间质瘤比较少见,属于间叶肿瘤的类型。由于该疾病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并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很大程度上对疾病的诊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医学专家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析中的研究更加深入,与之对应的病理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为医学专家们提供了较大的技术支持。为此,我国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帮助患者尽早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以便在疾病初期,得到有效的医治,为患者争取更多的存活时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包含男女患者15例、16例,年龄最大值为64岁,最小值为31岁,对应年龄平均值为(49.52±4.62)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黑便、肠梗阻、食欲不振等。
1.2方法
        由医护人员采取规范性操作去获取患者需要检验的标本,选用浓度为4%的甲醛,将标本固定处理后,包埋在石蜡当中,按照常规操作,进行切片,完成HE染色,在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方式,获取各项指标检测值,包括CDll7,CD34,SMA、
        Desmin、NSE、S-100蛋白,选用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进行检测。以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判断标准的是CD117、S-100,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判断标准的是CD34、SMA、Desmin、NSE。
1.3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的整理由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计量、计数单位用(x±s)、%表示,在t、x2检验方式下,当组间差异符合P<0.05的要求时,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在病理检查方式下,患者体内肿瘤大小并不固定,具体数值在0.7-17cm之间,查看边界,清晰度较高,无包膜或者有假包膜存在。

大部分肿瘤的位置处于肌壁之间,也有少数患者在黏膜下层或浆膜层出现肿瘤,观察肿瘤切面,颜色略有不同,如灰红、灰白、红棕色[1]。
2.2组织形态
        观察肿瘤的排列状态,临床常见的有束状、片状,还有旋涡状、栅栏状,梭形、圆形、多边形是肿瘤常见形态。细胞间存在胶原纤维,数量不等,部分间质存在薄壁血管,比较丰富。本次研究中的患者,恶性、潜在恶性分别为13例、7例,良性11例。在3年的随访中,12位患者失访,其余9位患者, 共5人复发,其中良性患者1人,其余四人为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2人治疗无效死亡。
2.3免疫组化
        在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结果的分析中,CD1l7阳性表达和CD34阳性表对应人数分别为27例、22例,对应比值分别为87.10%、70.97%,SMA阳性、Desmin阳性、S-l00蛋白阳性分别为13例、8例、10例,所占比值分别为41.94%、25.81%、32.26%,至少存在一种蛋白表达的共13例,占比值为41.94%,随访过程中,7人复发或死亡,至少存在NSE蛋白、S-lOO蛋白表达中的一种共6例。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恶性肿瘤中,占据比值为2.2%,在小肠恶性肿瘤、结与直肠恶性肿瘤中占据比值13.9%、0.1%。从患病人群的年龄上进行划分,中老年人居多。与女性相比较,男性的患病率较高。针对肿瘤所发生的部位,通常不具有统一性,常见于盆腔、腹膜后等胃肠道外。在临床研究中,多数学者将间质细胞判定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点,对该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通常呈现出网状,胃肠道的基层之间是该细胞所处的位置,在CDll7、CD34细胞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不过后来,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将此病的起源点转移到了多潜能的原始间充质细胞身上,这是一种干细胞,在消化系统的各部位普便存在,多向分化是该细胞的一项潜能,经过分化发育,可产生多种中胚叶组织。针对胃肠道间质瘤在网膜、腹膜后、肠系膜发生的患者疾病起源的分析中,能够很好的进行解释。
3.2临床病理诊断
        肿瘤大小和部位能够反映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当肿瘤体积太小时,一般无明显的不良症状,此时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不过,伴随着肿瘤体积的不断增大,症状也会变得更加显著,如:腹部疼痛、黑便、呕血等。等到了中晚期,多数患者会存在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疾病诊断中,主要会涉及到X线检查、纤维内窥镜、CT、B超扫描等方式,从影像图像中可以检验出消失的不规则肠腔半壁,但是对肿瘤的整理轮廓,却不能够很好的看到。在肿瘤大小形态坏死等信息的检测中,通常采用CT检查的方式来进行。不过,对于肿瘤侵犯胃肠道黏膜至黏膜改变的情况,却无法有效的进行监测。使用超声内镜,可以对黏膜下病变情况进行检测,检查内容为肿瘤大小、囊性变等信息。在肠道间质瘤疾病诊断中,CDll7属于重点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在所有的Cajal间质细胞中几乎均能够表达,疾病诊断的使用价值较高。另外,在骨髓造血干细胞抗原中,CD34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标记物[3]。
3.3治疗
        目前,在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的治疗中,主要以手术为主,完全切除是关键之处。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若邻近器官浸润,需要行多脏器联合切除术,以确保无肿瘤细胞残留,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过,至今为止,许多医学专家对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仍在持续研究当中,希望寻求可行性更高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更多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侯毅斌,王忠富,陈志军,邱从坤,汤日杰.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恶性判定依据标志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07):78-79+91.
[2]母青林,刘剑.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02):109-111.
[3]谭森良,何国梁.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0):1932-19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