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听-诊-思”教研促教师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娄芝红
[导读]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实践积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但是“闭门造车”的课堂教学能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教学问题能否通过“苦思冥想”就能迎刃而解呢?答案当然是否认的。只有通过不停的“研”,在“研”中“思”,在“思”中“成长”。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型塘幼儿园   娄芝红   312080

【摘要】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实践积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但是“闭门造车”的课堂教学能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教学问题能否通过“苦思冥想”就能迎刃而解呢?答案当然是否认的。只有通过不停的“研”,在“研”中“思”,在“思”中“成长”。“听-诊-思”教研形式是在科学的教学理念基础上,以“听”和“诊”为主要研讨方式,“思”成针对真实课堂教学的研讨发展模式,“听”和“诊”即对课堂教学的观摩和实践,“诊”即对课堂教学的诊断和分析,“思”即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观摩和实践;诊断和分析;反思与改进
        教研活动是幼儿园保教业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幼教的日益发展,教师教研的形式日益丰富,有咖啡式教研、体验式教研、生长式教研、开放式教研、座谈式教研、研究式教研、问题式教研等等。而我园地处农村,幼儿园规模相对比较小,师资力量薄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比较困难,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往往会流于形式。五花八门的教研形式让教师们也非常苦恼,同时也弱化了教研的实效性,既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又没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实际教研形式单一
        虽然教师们通过外出培训、观摩研讨等途径了解了不少的教研形式,但是很多都不适宜在本园开展,盲目的模仿反而给教师们带去了困扰。因此,幼儿园实际的教研活动主要为:集体备课、园本教研。集体备课主要解决一周计划研讨,园本教研主要是解决教师们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主要以理论研讨为主,教研形式过于单一。
        2.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观念滞后,参与性不高。
        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态度多数为完成任务,特别是园本教研,每次的教研主题教师们需要冥思苦想,研讨什么主题?怎样的主题研讨能让教师们有话可说?很多时候参与教研活动的初心已被任务所替代。教研活动中部分教师处于“听”、“看”、“简单说”阶段,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成效比较低。
        3.教研活动之后没有跟进,实效性不强。
        每次教研活动之后尽管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没有有效跟进,解决的问题过于理论化。
        如何改变传统教研研讨形式带来的诸如形式单一、盲目追风、教师被动参与等现象,让每位教师主动参与研讨活动,学习研究教学、研究幼儿、研究自己,在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会听”、“会看”、“会想”、“会说”,并且知道“说什么”、学会“怎么说”、思考“怎么做”,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前期计划
        (1)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困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教研中你喜欢发言吗?为什么?在教学活动中你最有把握的是什么?课堂教学过程中,你遇到的困难与困惑是什么?收集一些贴近教师日常教学实际的问题。
        (2)制定研讨计划,整合教育资源。
        研讨计划制定:以年段为单位,制定教研计划,明确个人职责,明确教研时间,确定呈现示范活动教师名单及呈现的活动内容名称。
        教研资料的整合:年段整理以往教研资料,整合有效资源。
        课程资源的整合:依托主题教学、生成课程、园本特色课程等,整合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料。
        人员资源整合:将幼儿园内教师根据专长、教学年限、专业能力等分为:骨干教师、成长型教师、新教师。



        (二)有效组织
        1.理论学习
        通过线上、书籍、资料等理论学习,教师学习“听”:听前准备、听课记录、听教师的教、听课程结构、听幼儿的互动、听他人的点评等等。教师学习“诊”:什么叫做“诊”?“诊”教材、“诊”方法、“诊”教师、“诊”幼儿,别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诊”。教师学习“思”:“思”过程、“思”结果、“思”行动等等,学会反思。
        行之力则思之深,思之深则学愈进,理论的学习让教师们对“听-诊-思”教研方式有了基本的认识,为之后的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研究,探索多元“听-诊-思”教研模式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何中国不再捐助口罩给巴基斯坦,而是捐助了整个口罩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因为捐助的口罩有限,而技术无限。“结果”的学习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学到的只是“结果”而已,我们要学习如果去产生这个“结果”,如何让这个“结果”成为“成果”,如何让这个“成果”成为教师发展的助力,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实效,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1)先“诊”后“听”再“思”
        选择教案呈现内容,教师分组进行议课,通过讨论分析,完善教案。其后有执教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教师通过观摩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研讨,有效的记录与反思,形成成果与经验。
        “诊”教材:分析教材的教学价值,针对教材的内容、结构、类别进行分析与诊断,选取适宜的教材进行课程呈现,确定授课前课程目标、教案。
        “听”课程:听课教师要认真准备与课程相关的素材,理论依据,实际的班本情况等,有针对性的听,而不是只记流程,只看过程。关注目标的达成情况,重难点的解决情况,幼儿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授课情况等等,不能盲目乱记。
        “思”结果:根据课程的呈现情况,思考有效教学方式、教师课堂应变能力、教材处理方式、师幼互动情况等等,总结宝贵的教学经验,内化成自我动力。
        (2)先“听”后“诊”再“思”
        未进行集体议课基础上,全组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后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讨论、反思、经验提炼。
        外出观摩“听”后研讨,分享所思所感
        同课异构:给同一主题,不同教师进行授课
        一人同课多轮 多人同课循环
        (3)“听诊思”同行
        这种模式主要运用于视频学习分享,教师们通过对录像视频的教学活动进行现场“听诊”,整体看、回放、随时暂停,针对发现的问题或有借鉴价值的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改进意见,思考适宜自身和本园的实践运用价值,整理学习资料,完成“听诊思”。
        (三)反思提高
        1.年段分享成果,总结经验与不足
        在年段内分享“听-诊-思”教研实践成果,教师分享其中的困惑与成就,进一步优化教研形式路径。
        2.园内分享成果,总结经验与不足
        在幼儿园内分享教研成果,分享不同年段的困惑与成果,进一步拓展教研形式的适宜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