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全球现代性”中的文化抉择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李易轩
[导读] 在当代世界多极化、后现代主义并兴、西方中心主义衰落、现代性版本多元并置的“全球现代性”文化格局中,笔者尝试顺着德里克先生的理论揭示,探讨中国及个人修行者对文化与生存的因应与抉择之道。

中国·北京市策兰文化传媒网      李易轩    102218

摘要:在当代世界多极化、后现代主义并兴、西方中心主义衰落、现代性版本多元并置的“全球现代性”文化格局中,笔者尝试顺着德里克先生的理论揭示,探讨中国及个人修行者对文化与生存的因应与抉择之道。
关键词:全球现代性;多元大众文化格局;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李易轩(1976~),男,北京人,中外文学艺术文学院终身院士,孔孟文学院终身院士,从事哲学、国学、宗教、社会学、诗歌、文艺研究。
        一、引言:当代中国的文化困境
        2013年德里克先生(美国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家)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讲座,汇编为《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一书。德里克先生的后殖民主义研究主要集中于近现代的中国问题。在论述关于当代中国之文化现状中,德里克尤其强调了它的多重复杂性与矛盾性,在经济建设上,中国政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文化建设上,当代中国则面临诸多问题、矛盾与困境。在脱离了传统文化桎梏后的中国,由于价值与道德衰落,传统文化又在民间与学界亟待复兴。而改革开放的洪流同时又将世界文化引入国门。在这之中,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又必须作为主流价值观屹立不倒。然而,无论哪一种文化(其中又分流派系众多)的治理又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是故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呈现一种文化消费现状,或曰“多元大众文化格局”(笔者总结命名)。
        二、西方中心主义现代性的瓦解
        而“全球现代性”这一概念正是德里克于此书及其他文章中概括总结的当代全球现状。它的含义是:虽然现代性最初由欧洲所肇始,但随着后殖民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纷纷崛起与赶超,尤其像中国与东亚各国纷纷出现了版本不同的多种现代性模式。而随着欧美发达国家政治、经济的日趋衰落,全球同步出现了多种现代性版本的多元并置格局,德里克将之命名为“全球现代性”。
        现代性肇始于欧洲启蒙运动的规划,它的进步意义在于推翻了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与封建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科技革命与代议制政治。然而,现代性近三百年的广泛发展又带来了全球在环境、科技、人口、经济、政治、宗教、文化、人性、生存、健康等诸多领域与层面的问题。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即“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现代性带来了世界与人之生存的更多不确定性。显然,欧洲中心主义的普遍主义现代性版本不是唯一的金科玉律,各发展中国家在频频效仿之际又在根据本国国情寻求解决与发展之道。然而,在多头并举的“全球现代性”格局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充满恐慌与未知。
        “有意思的是,由于具有霸权倾向的普遍主义仍然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存在,欧美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更早的世界中心,仍然试图主张这样的普遍主义。虽然中国模式一再强调自主性,而它一直在追随欧美的脚步,而后者并没有光明的前途可言。总的来说,世界体系决定论相信世界经济的单一核心,或许并不是应对分裂中的世界的最好方法。对那些国际关系的权威人士来说,当今的世界绝对是一场噩梦,因为它更让我们想起一种霸权不在场的无治状态[1]”。
        三、“当代性”的困惑
        并且在商品、金融、科技,人口与竞争大量聚集的当下,学术界进而又提出“当代性”(赵汀阳)这一问题。当代性标志着类似于博尔赫斯《分岔路口的花园》般的多元选择困境。摆在当代人面前的是多元纷呈的各种选择的可能性,但绝不意味各种选择的长期可行性。人们可以进行经验与尝试,但风险与不确定性则始终伴随。


在人类(中国)社会挥别了古代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社会)结构”(金观涛)后,在走向开放未来的过渡自由化后,现代性所造就的多重矛盾与混沌格局,却又致使当代世界与当代人裹足不前,莫衷一是!
        四、不确定现代性中的古代宗教复兴
        诉诸于文化心理与个人生存层面,不确定的现代性(或曰后现代性)社会即造就了众生喧哗、诸神狂欢、消费主义横行的文化景观,却又致使价值虚无,文化犬儒主义与人人孤岛化成为华丽景观背后令人黯然神伤的普遍人群心理疾病。在个人原子主义博弈竞争社会中,后现代世界自由与分裂同时共在。在缺乏价值、精神与信仰皈依的工商资本社会中,人人像碰碰球一般做着布朗运动,然而安全与幸福却永远在延期兑现中延宕。
        科技与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阕失了精神与信仰皈依,造成了“现代性的铁笼”,这是马克斯·韦伯所一再强调的。可能会令行政管理者与科学家们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各种被斥之为前现代社会的“封建迷信”与宗教类型,以四处蔓延之势滋生于世界各地。各种算命、看相、星象、测字、占卜、周易、佛教、道教、扬升、印度教、瑜伽、苏菲派、卡巴拉等被更多社会人群所逐渐接受并修习。世界与生存的不确定性造就了以古代宗教补充现代性漏洞的文化回流,从而又增添了“多元大众文化格局”中的万花筒景观。这在笔者的命题中被命名为“以古代性补充现代性(之不足)”。
        五、普遍竞争的文化混沌格局
        在这一多元大众文化格局(或后现代性)中,无论是个人信仰层次,还是社会思潮运动,还是民族国家,甚或世界体系,每一种文化子原皆似拼盘菜谱般被各方或选择,或摒弃,或攻歼,或争论着。每一种文化都想统领中国或世界以执牛耳,而每一种文化亦都在多元竞争中苟且求生。例如,秉承传统宗法社会与中华帝国思想的新儒家主义,被照搬到现代中国社会能否驾驭科技进步与民主需求?当下各种民间会道门、邪教组织纷纷崛起,皆以诸如“拯救人类灭亡”“复兴传统文化”为名义,行骗财骗色、拉拢人头、颠覆政权之实。其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不仅对整饬人心道德于事无补,亦且恰恰构成了更大的社会混乱。而在正规的传统学术界、知识界领域,正如鲍曼在《立法者与阐释者》一书中所揭示的一般,知识分子已然失去了启蒙运动时代的世界立法者角色,而成为世界与社会的阐释者角色[2]。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在揭示社会矛盾中只能做到理论揭示或再现,而卒难促成社会改造。在这里,一方面,行政管理者与知识分子的角色分离造成社会权力的流失;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与知识分子的离心离德造成人文关怀的落空。
        是故,一个“全球现代性”的现代世界成为一盘散沙,在这里,人与人、角色与角色之间相互紧密交织,而同时各自为营,又难偿阕失。多元大众文化时代构成了一个“景观社会”(德波),于此可以经验现代性绚丽斑斓的多重面相,然而无论经验哪一种面相总会有得不偿失之慨!
        六、结论:中国文化所应采取的基调
        在世界体系与社会治理层面,中国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之初即提出并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伟大理念与实践,这对治理世界混沌格局与“全球现代性”的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世界体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并未消失,世界格局的拓扑空间依然在持续塑造进程之中。
        而在个人层面,身为修行者、研究者与文化实践者的笔者而言,则选择以立足于中华传统道统为主体,学习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为延展的态度,进行一种“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元论抉择”的理论与实践综合,以期在面对不确定性纷至沓来的现代世界之中,持盈保泰!
参考文献
[1]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时代的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