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彭丽萍
[导读] 从近些年来的肿瘤疾病发展状况来看,肿瘤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治疗效果与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存在直接的联系。相关临床实践中也显示,患者的心理状态好坏将直接影响肿瘤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相关专家学者针对肿瘤心理学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希望通过研究心理因素对肿瘤疾病的影响来探究利用心理干预提升肿瘤治疗效果的相关方法。

天津市南开大学    彭丽萍  300071

摘要:从近些年来的肿瘤疾病发展状况来看,肿瘤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治疗效果与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存在直接的联系。相关临床实践中也显示,患者的心理状态好坏将直接影响肿瘤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相关专家学者针对肿瘤心理学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希望通过研究心理因素对肿瘤疾病的影响来探究利用心理干预提升肿瘤治疗效果的相关方法。下文便从心理因素对肿瘤发病的影响机理,肿瘤诊断与治疗对患者心理的消极影响以及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几个方面着手,展开肿瘤心理学研究。
关键词:肿瘤;心理学;心理障碍;生活质量
        肿瘤心理学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由原本的医学研究理论逐步演变成单一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肿瘤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部分医院也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肿瘤心理科室,旨在为相关的肿瘤患者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通过合理的心理干预对患者病情产生正向影响。鉴于患者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迫切需要探究心理因素对疾病发展的影响机理。因此,有必要围绕肿瘤心理学展开研究。
        一、心理因素对肿瘤发病的影响机理
        行为医学研究中指出,除病毒、感染以及遗传等决定性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是诱发肿瘤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中以焦虑、紧张和抑郁等为主的负面心理影响最为突出。具体而言,心理因素的影响机理包括以下几点:
        (一)不幸事件诱发负面心理与肿瘤病发的联系
        在我国的肿瘤疾病发病因素研究中显示,患者发病前经历不幸事件的概率较大,为此可以认为生活中的不幸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很有可能是诱发肿瘤疾病的重要因素。有资料统计显示,家庭不幸事件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绝大部分患者会产生悲痛、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进而增加肿瘤疾病的发生率。但国外的研究中则显示,不幸事件中仅有亲属死亡和病重会与肿瘤疾病的产生存在直接联系,患者个人的经济因素、健康因素和家庭状态等很少会诱发肿瘤疾病。这一观点需要排除那些有过不幸经历却没有患病的情况。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生活中的不幸事件与肿瘤发病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不绝对,与患者心理状态的联系较为密切[1]。
        (二)患者个性特点与肿瘤病发的联系
        从肿瘤疾病的病发率层面可将患者的个性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现为随遇而安,情绪稳定,患病几率较小;第二类表现为胜负欲较强,易怒,易感心脑血管疾病;第三类表现为情绪压抑,易焦虑,经常存在绝望、抑郁等负面心理,肿瘤疾病的病发率偏高。从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针对患者个性特点与肿瘤病发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也很多研究中认为二者无直接联系。但针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多数围绕乳腺癌疾病,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即便是大多数患者在患病前均有明显负面情绪,也可以认为患者的个性特点仅与肿瘤疾病的病发存在较小的联系。
        (三)心理因素影响肿瘤疾病的主要机理
        从心理神经学方面来看,心理方面的变化会对患者的机体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影响机理为,心理因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以及肾上腺轴,致使其发生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引发癌症疾病。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出现紧张、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时,会促使肾上腺产生大量的激素与皮质醇,对免疫系统功能造成破坏影响。利用小白鼠进行动物实验中的结果显示,小白鼠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其皮质醇与激素增加,致使免疫系统功能遭受破坏,之后接种淋巴肉瘤细胞后,由于免疫系统难以发挥作用,其细胞会快速生长。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负面心理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使其失去原本的消灭癌细胞作用,增加癌症发病率[2]。
        二、肿瘤诊断与治疗对患者心理的消极影响
        临床实践表明,肿瘤诊断结果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将伴随整个疾病治疗过程,甚至部分对肿瘤疾病有一定认识的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便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在获知诊断结果之初,患者的心理反应相对剧烈,多数表现为不敢相信,焦虑和害怕等不良情绪,而在接受治疗后,化疗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加剧,会诱发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甚至会存在自杀倾向。
        (一)肿瘤诊断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肿瘤诊断后如患者获知诊断结果,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与情绪,常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人群来看,一般人群与癌症患者的发病占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抑郁症状方面来看,癌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更为明显,抑郁程度较为严重。抑郁心理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接受治疗的阶段,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抑郁状况则会对最终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依据患者的抑郁表现给予对症治疗,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方能对治疗效果给予干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在前期的肿瘤治疗中,通常会选择向患者隐瞒真实的病情,但在实际接收治疗时,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接收化疗后,即便是不直接告诉患者,其也可根据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猜测,一旦其自身的猜测被不断证实,其便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心理情绪,很可能出现不配合治疗的行为,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这必定会影响后续治疗的依从性。因此,现阶段更为倾向于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逐步向患者渗透真相,并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适时作出引导,以免产生过度悲伤、焦虑的情绪,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二)肿瘤治疗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肿瘤治疗阶段患者的生理反应要强于心理反应,但如果化疗持续时间过长,心理问题则会逐渐突出,逐渐胜过生理反应影响。在接受手术治疗的状况下,患者的心理创伤也较为严重,其中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心理创伤更为明显。研究显示,有超出34%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会出现抑郁症。此外,行乳房切除术后患者的抑郁症占比为20%,当患者进行乳房整形手术后便会重拾自信,其抑郁症状也明显减轻。化疗过后,患者的秀发掉落,对自身颜值的影响较大,此时也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因此也需适时进行心理辅导[3]。
        三、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心理干预方法
        1、心理咨询
        此种干预方法表现为,围绕患者的心理表现,通过主动倾听和交流来了解患者心理,并采取共情手段来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以治疗为目标的心理咨询方法。
        2、精神分析
        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进行分析与解释,让患者学会释放情绪来缓解紧张情绪和焦虑情绪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
        3、认知行为引导
        实际上是通过对认知和行为的正确引导,使其实现统一的一种心理干预手段。主要干预方法为,对患者的想象力做出引导,使其能够自主控制焦虑情绪,并对自身的行为作出纠正且重建认知的过程。
        4、安慰剂治疗
        安慰剂作为一种无药性和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可以通过冒充真药,对于渴望得到救治的患者予以安慰,使其从心理上认为该类药物对自身的症状有治疗作用。一般在患者对医生较为信赖的情况下,安慰剂的干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采取此种干预方法时,首先要与患者建立充分的信任。
       (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肿瘤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较为常见,已经成为制约肿瘤治疗效果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疾病表现采取有效的心理治疗措施给予干预,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直面疾病威胁,积极配合医生完成相应的治疗任务。在大量的文献研究中均表明心理干预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但对其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可以认为是研究方法与计量标准不同导致结论的不同,也可以认为心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已有的研究结论中指出,心理干预具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寿命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来说,其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且程度较为严重,如能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则可使患者的抑郁程度有所减轻,从而对于生活质量产生有利影响。
        (三)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针对具备明显负面心理的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要采取有效的临床手段进行治疗外,还需配合心理干预措施,实践证明在二者的联合作用下,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显著。其中的临床治疗主要负责调解患者的机体状况,而心理干预则主要负责舒缓患者的负面情绪以及不良心理,使其能够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以期对最终的治疗效果产生有利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常见由于患者心理状态不佳而影响治疗效果的现象,如能实现临床治疗与心理干预的有效配合,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此种不良影响,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障治疗效果。
        从已有的研究结论来看,对于肿瘤心理学研究的定论不一,有学者认为患者心理状态会对肿瘤病发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而部分学者则认为其对病发率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但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心理干预对于肿瘤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在今后的肿瘤治疗中,除了要采取临床治疗手段外,还需积极配合心理干预措施,以期能够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悦,周英,沈转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宫颈癌患者希望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02):221-225.
[2]姜明敏,李杰,罗丹.心理学与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11):1152-1154.
[3]黄芹,陶云,刘哲.晚期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03):305-3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