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保存尸体对法医病理学鉴定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期   作者:李红梅
[导读] 冷冻保存,因其能有效延缓腐烂过程,延长保存期限,已经成为国内保存尸体的主要方法。
        李红梅
        苏州同济司法鉴定所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冷冻保存,因其能有效延缓腐烂过程,延长保存期限,已经成为国内保存尸体的主要方法。但是,近几年,不断有学者提出,采取冷冻保存法可能使尸体发生一些非特异性改变,从而对法医鉴定工作造成一定干扰。在此,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和权威文献报道内容等,从多方面总结了尸体经过冷冻保存后对法医病理学鉴定的影响。
【关键词】尸体;法医;病理学鉴定;冷冻保存;影响
        现目前,冷冻保存仍是国内法医临床对尸体进行保存的主要手段。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对短期保存尸体的温度作出明确的要求,即2-6℃之间。虽然尸体的腐败可通过冷冻手段获得延缓,但在CT等影像技术的深入检查中可以发现,心脏、肝脏等尸体内部器官仍有腐败气体滋生,日常法医鉴定工作中也常发现低温下的尸体存在不同程度腐败活动。目前,为了确保法医病理学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临床法医工作者对尸体在冷冻后出现的非特异性死后变化给予了高度重视。
1尸体冷冻保存引起的解剖学变化
1.1颅骨骨折
        骨折部位常见位置分布,颅前窝:筛骨的鸡冠、筛板及额骨的眶面;颅中窝:蝶骨大翼、小翼、蝶鞍部。
        骨折形态:粉碎性骨折、线性骨折、环状骨折及凹陷性骨折等,单发骨折常见于右侧,多发性骨折包含对称与不对称两种,合并两处骨折情况居多。同时在骨折部位,可能出现脑组织经硬脑膜破裂处甚至鼻腔溢出现象。
        骨折机制:成人的颅腔具有固定的容积,在冷冻环境温度降低下的同时,颅脑中含水组织如腐败液、脑组织等的体积将会增大,进而对颅腔骨结构形成破坏。因此冷冻保存时即使温度在零度以上也有骨折的可能性。
        冷冻后骨折与生前骨折的鉴别:准确鉴别生前与死后的骨折意义重大,冷冻后出现的骨折,对应脑组织、骨质等应该无生活反应,对应头皮组织部位不会出现血肿或出血的现象。此外因冷冻而出现的颅底骨折,不会引起脑脊液漏、熊猫眼等生前症状。但需要了解的是,冷冻保存对尸体生前颅骨骨折是否会造成形态变化,还未得到准确答案。
1.2脑疝
枕骨大孔疝、小脑天幕疝等颅脑创伤后常见症状均有致死风险,而尸体冻融中容易增加脑组织容积,导致尸检结果中存在海马旁回陷入小脑天幕切迹等情况,形成压迹,常与生前伤混淆。因此对冻存尸体进行尸检时,若检出脑疝,则需要重点分析其成因。
1.3尸体血液颜色
        冻融后的尸体,因全身红细胞发生破裂,导致弥漫性血红蛋白浸润全身组织,无法确认死亡前有无溶血情况发生,这使得烧死、高体温症状、甲基苯丙胺中毒易引发溶血病情的鉴定更加困难[1]。死后短期内被冻存的尸体经解冻后,常见非腐败性四肢静脉网问题发生,同时因低温状态下氧合血红蛋白难以解离,所以尸体的血液和出现的尸斑常呈现鲜红色,要求尸检中注意将其和氰化物/CO中毒、冻死等因产生鲜红尸斑的死亡原因进行有效区分。
2尸体冷冻保存引起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尸体导热性差,冷冻速率慢,往往是细胞外液先于细胞内出现冰晶,直接增加了细胞外液渗透压,此外溶质浓度、细胞内外酸碱环境的变化也改变了部分蛋白质,最终导致细胞渗透性损伤、不可逆溶质等情况发生。冷冻在降低组织细胞总体积的同时,形成的冰晶也增加了组织体积,这之间的机械应力不仅会导致细胞间连环破坏,而且还会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因此,在检查冰冻体的组织形态学中,经常遇到冰晶周边细胞固缩深染、冰晶裂隙形成、组织间质疏松等情况,要求准确识别“细胞脱水造成皱缩”和“核固缩”、“细胞外间隙扩大”和“水肿”。
3尸体冷冻保存引起的生物化学检测变化
        死后生物化学,法医学重要学科之一,即通过对尸体上各种体液标本开展生化检验,获得相关生化指标,主要作用于对死者生前病理状态、机体功能状态等先进行判断。是法医病理学鉴定最主要的辅助手段,近些年其在法医病理学中的价值得到更多体现。心包液、血清样本(无溶血或轻微溶血)为当前法医临床主要应用到的死后生化指标。据上文“尸体血液颜色”变化部分内容指出,尸体冻存后,血红蛋白会对心包液产生浸染作用,进而限制其检验结果的价值。
4尸体冷冻保存引起的影像学变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法因为在尸检中不仅能够准确的检出尸体骨折、血肿、钙化、金属异物存在等详细问题所在部位,而且操作上具有快速、无创的优势,是当前法医病理学鉴定中的常用工具[2-3]。研究表明,冷冻后的水(0HU)CT值将发生明显下降(-80HU),这意味着尸体中水分较多组织在冷冻后的CT值也会随之降低,低密度改变现象突出,很容易与“空气夹杂”、“脂肪沉积”等混淆,但对于这一点,也有部分研究认为,脂肪组织CT值变化应该与水不同,CT值可能升高。通常冷冻后尸体上凝血快、血肿所在部位的CT值相对较高,可用于腹部挫伤位置判断,而脑组织在发生高度腐败后,普通尸检和冷冻后尸检对比,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或常规解剖检验均能发现明显的灰白质差异,脑损伤较容易检出[4-5]。因此针对高度腐败的颅脑,先以干冰予以冻结,然后开展影像扫描或解剖,可能成为今后法医鉴定的重要步骤。
5尸体冷冻保存引起的其他变化
        冻融后的尸体,尸僵状态会得到明显的缓解,但其法医学意义还有待深入研究。在日常法医鉴定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充血”、“表皮轻微脱落”等无特异性的损伤,而这类损伤常在冷冻过一段时间后更清晰的显现于尸表上[6]。根据研究,这一现象可能于冷冻后尸体内有形物质沉积、组织缩水等有关
6结语
        尸体经过冷冻保存,可以有效延长保存期限,当尸检无法及时开展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推迟尸检时间时,通过这种保存方式可为法医鉴定方及死者家属提供便利。然而,尸体冷冻引起的非特异性变化,如颅骨骨折、血红蛋白浸染到整个组织以及镜下组织的变化,往往会扰乱法医学的专业判断。同时冷冻保存后出现较多的溶血问题对我国死后生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基于提高尸检质量,在尸体保存条件方面,法医学工作者需要综合考量“尸体状态”、“尸检时间”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探索更适合国情需要,更符合相关规定的保存方式,以减轻冷冻保存对法医病理鉴定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洁,吕成鑫,李宇, 等.心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在火场尸体鉴定时的法医学意义[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0(6):86-89.
[2]李洋,魏智彬,丁雨菡, 等.血管内成像技术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2019,35(3):332-336.
[3]董贺文,孙溢,钱辉, 等.死后尸体CT影像学特征变化研究进展[J].法医学杂志,2019,35(6):716-720.
[4]李明,黄伟,曹峻华.医学影像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法医学检验鉴定中的应用4例[J].刑事技术,2019,44(6):555-558.
[5]高云贵,权国林,黎光锋.冰箱藏尸的法医学分析3例[J].广东公安科技,2019,27(4):79-80.
[6]贾宇晴,金国栋,田美慧, 等.冷冻保存尸体对法医病理学鉴定的影响[J].法医学杂志,2019,35(1):74-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