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沟通——德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7月   作者:韦映雪
[导读] 本文重点探究当下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心理沟通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具体来说,教师要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知晓心理沟通的重要性,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的德育工作开展中,努力给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红旗小学     韦映雪    525300

摘要:本文重点探究当下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心理沟通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具体来说,教师要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知晓心理沟通的重要性,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的德育工作开展中,努力给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心理沟通;德育工作;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纵观当下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现阶段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效果低于预期,尤其是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总体来讲,现阶段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比较薄弱,经常跟不上学科教育的节奏,缺乏持续性,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都亟待完善和更新。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些地区唯分数论,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开展。然而德育工作若想有好的效果,需要长期的贯彻实施,并及时根据效果统筹规划布局调整,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小学生耐挫力不足,因为学习或者生活的压力,往往会情绪低落,甚至无端地发脾气,行为偏激,莽撞行事。有些孩子因为道德败坏,经常出现打架斗殴、欺负同学的行为,有些学生因为娇生惯养,脾气十分暴躁,在学校里稍微遇到一些事情,便过度地释放压力,打骂同学、无故迟到、在课堂上开小差、故意制造噪音影响同学学习等恶劣行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状况,无疑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从业者应认清当下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学习[1]。
        二、德育工作的策略
        1、要注重提高自我修养,发挥榜样的作用
        在德育过程中,心理疏导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过度地关注某个学生,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漠视每个学生,不搞特殊化,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必要的关怀。教师除了讲授学业,更是学生的心理导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严于律己,时刻提醒自己充电学习,提高自我修养,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更要维护好自我心理健康,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到课堂上,更不能随意地宣泄自己的不满以及表达负面情绪,尤其是在授课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客观地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能刻意地回避,同时,要妥善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不断地沟通反馈,学生才能在第一时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心理的障碍,而教师在知晓这些问题之后,通过及时的响应和处理,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2、充分发挥家长、社会的影响
        德育单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家长、社会的影响。学生除了平日里上课时间待在学校受教师的教导,其余的时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也需要重视心理沟通。一般而言,教师要及时地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尤其是一些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引起注意,双方通过密切配合,弄清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予以解决。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地区,要合理地运用家访这一途径,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将其与在学校的心里状况作对比,进行动态的评估。


此外,社会各部门也要以身作则,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告诫小学生们不要过度地沉迷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以及远离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孩子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只有形成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才能最大化提升心理沟通的作用,进而努力完善德育工作[2]。
        3、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衡
        心理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心理平衡,让学生产生持久稳定的心境。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学生增强信心满怀希望,让其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不回避,直面困难,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度过困难,维持心理平衡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心理学上有一段关于“断乳期”的描述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具体是:学生渴望自主、独立,喜欢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常常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却又陷入想解决却又无从下手的矛盾之中。处在此阶段的学生,他们可谓已经失去了心理平衡,教师尤其得注意这一阶段,并处理好此阶段的矛盾,帮助学生度过这一时期。许多教师担心矫枉过正,但是如果发现问题,发现学生失去了心理平衡,应当想发设法地去纠正,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衡。
        4、增强心理激励,鼓励学生多沟通
        心理沟通可以鼓励人们通过沟通的方式敞开心扉,将其内心的真实状况和困惑展现出来,进而让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为了鼓励现阶段的小学生多进行心理沟通,笔者认为必要的心理激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引用名人、伟人的真实事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以名人、伟人为榜样,努力向他们学习,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感化,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的状态,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戒骄戒躁;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奋起直追,不要丧失信心,避免不良心理品质的产生。
       有条件的地区,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实行评比、奖惩的方式来强化心理激励的方式。通过及时表扬的方法,比如说授予荣誉称号或者物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增强荣誉感,获得认同。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没有行之有效的心理激励,师生间的有效心理沟通也就无法较好地开展[3]。
        三、结束语
        心理沟通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注重提高教师自我修养,发挥榜样的作用注重和强化心理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和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衡;增强心理激励,鼓励学生多沟通。笔者认为随着现阶段愈来愈多的教育同行们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有足够应付现阶段困难的能力,敢于承担责任,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能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桂荣 巩秀玲.关爱入心田 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技巧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6(8):82-84.
[2]陈艳.三位一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J].天津教育,2019,5(4):86-87.
[3]刘晶.班主任加强德育与心理沟通工作的重要性[J].甘肃教育,2019,22(4):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