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适宜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7月   作者:李长直
[导读]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和学的方向,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第五中学    李长直   362200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和学的方向,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的一切方面、组成和阶段都要服从它。”适宜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老师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可简化为导学、导教和导评。
        一、适宜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因素
        1、课程标准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蓝本
        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标把教学要完成的基本任务规定为课程目标,而课时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因此,目标设计时必须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加以全面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能在课程标准中找到依据。
        2、教材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材是专家依照课程标准精心编写的,凝聚了大量的智慧和经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合理有效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当然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好现有的教材。
        3、学情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是最好的教学。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只有适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的,经过学生适当的努力能实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要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来确定教学目标,否则,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失去导向作用。
        二、适宜教学目标的要求
        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
        “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提升学科素养;“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2、目标要具体明确。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
        3、目标要体现发展。
        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这需要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必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同样也是无效的。假如超出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考虑设置台阶来降低其难度。
        4、目标要体现人文关怀。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应该根据班上最后一名学生设计出基本目标,由此再考虑教学目标的开口,即“保底不封顶”,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融入教师的机智和经验,使课堂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灵性的生成。



        三、适宜教学目标的内容
        1、行为主体——学生
        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是学生,教师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断设定教学目标,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想完成的、应该完成的、经过努力跳一跳能够完成的。
        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有时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如,“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省略了主体,但教学目标指向的对象是学生这一点是明确的,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
        2、行为动词——任务确定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动词来反映学生学习的变化。
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还应该考虑目标的任务化。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描述”、“解释”、 “观察”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一个个清楚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就象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师生在任务驱使下不断向着即定的方向前进,从而使课堂更加有效。
        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表述中,我们通常在行为动词后面加上宾语形成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例如“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在这样的动宾结构描述中,宾语部分是与物理学科内容相关的,可以从教学内容中加以把握。
        3、行为条件——分层教学
        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在五分钟内”、“根据图”、“不靠帮助或使用参考资料”、 “上网查找”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完成条件就能很好地体现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使教学更为有效。
        4、行为标准——达标检测
        行为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如“三分钟内完成”;又如“准确无误”;再如“85%的学生”。再比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分清串联还是并联电路”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请看实例:
        1、通过实验,每个同学都能准确地说出人体的正常体温。
        2、能说明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感悟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3、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获得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验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四、适宜目标的判定
        1、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吗?
        2、预期目标是否具体到合适的“层次”?
        3、学习之后应知道什么?知道多少?
        4、学习之后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5、在实现“应知、应会”目标的同时应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6、达成目标的条件是什么?
        总之,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基于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尽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设定适宜了,通过课堂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在每节课上有收获,有进步,有发展,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