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丽丽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要:目的观察精准化肠内营养管理在口腔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组,2017年1月至12月入院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12月的入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精准化肠内营养管理,比较两组的营养状况。结果 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体质量均逐渐降低,但观察组体质量下降速度比对照组慢,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均先下降后升高,但观察组回升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准化肠内营养管理有助于优化肠内营养护理措施,改善口腔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
关键词:精准化肠内营养管理;口腔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应用
引言
口腔恶性肿瘤是全球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30万新发病例,约14.5万例患者死于该类疾病。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该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烟草、酒精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都被认为是口腔恶性肿瘤的致病因素。口腔恶性肿瘤手术后往往伴有相关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丧失,从而导致言语、咀嚼、吞咽等功能障碍;术后疼痛、张口受限、面部畸形等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0余年来,显微血管外科及功能重建外科不断发展,临床医生在重视疾病根治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了相关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生存质量评价及采取必要的个体化护理和支持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尚无特异性的生存质量量表。对近10余年的文献回顾发现,QLQ-C30量表和QLQ-H&N35量表作为评价头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的首选量表,几乎包含了口腔领域所有的相关功能问题,可以特异性地评价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口腔科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80例,按照入院时间分组,将2017年1月至12月入院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12月入院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9~72岁,平均(56.55±1.56岁);体质量41~64kg,平均(54.05±5.65)kg;舌癌28例,口底癌4例,颊癌6例,软腭癌2例,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癌;临床分期1I期28例,I期8例,IV期4例;行皮瓣修复术15例,皮瓣修复术合并气管切开术10例,普通根治清扫术1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2~76岁,平均(55.75±1.74)岁;体质量43~71kg,平均(5.55±6.01)kg;舌癌30例,口底癌3例,颊癌6例,软腭癌1例,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癌;临床分期II期27例,II期11例,IV期2例;行皮瓣修复术18例,皮瓣修复术合并气管切开术9例,普通根治清扫术13例。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肿瘤类型、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口腔恶性肿瘤手术,以定位放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放射剂量为60~70Gy,连续对患者放疗2个月。研究组采用手术治疗。以全身麻醉的方法对患者实施麻醉,对手术部位以碘伏进行消毒,以消毒标记笔对手术切口进行位置确定。切线位置的选择,应根据癌变位置进行确定,选择病灶组织1cm附近的位置,同时,医师切开皮层、皮下组织。实施手术前,医师应先了解患者的肿瘤类型,然后确定手术方法,若为口底癌,则需清扫颈部淋结,若为舌癌、牙龈癌,则需联合根治术,若病情严重,则需结合化疗治疗。手术完成后,需将伤口缝合并进行消毒处理,术后常规给予患者抗生素。
观察组采取精准化肠内营养管理,具体措施如下:临床营养师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营养评估,以后每周评估1次至治疗结束。完成营养评估后,由临床营养师、主管医生、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组成的营养支持小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营养咨询。营养师和护士记录患者每日膳食情况。对照组按患者日常饮食进行指导。干预组每日能量给予25~30kcal/kg,蛋白质1.0~1.5g/kg;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常规每天3餐之外,在同步放化疗开始时分多次在正餐之间给予ONS,口服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400mL/d左右(能量400kcal,蛋白质15g),并由营养支持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并记录,至治疗结束,共计(46.23±3.13)d。如治疗过程中患者进食困难,不能进食,两组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当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或其他严重毒副反应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两组体质量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值比较,两组血清前白蛋白值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体质量比较
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体质量均逐渐降低,但观察组体质量下降速度比对照组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清白蛋白值比较
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血清白蛋白均先下降后升高,但观察组回升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血清前白蛋白值比较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两组血清前白蛋白均先下降后升高,但观察组回升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口腔恶性肿瘤不仅会破坏原发部位的形态和功能,同时还可通过局部浸润的方式侵犯邻近器官,引起进一步的功能障碍。下颌骨受侵是较常见的局部浸润方式。目前临床中常用的处理方式为切除下颌骨,术式包括边缘切除和节段切除。下颌骨在保护气道、支持舌体、容纳下颌牙列及附着口底肌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下颌骨的切除往往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手术治疗虽然创伤较大,但可彻底切除病灶,临床疗效较好,复发率较低。由于肠黏膜营养供应70%来源于肠内营养物质,仅30%来自于动脉血液,通过肠道提供营养物质,可以保证肠黏膜的营养,维护小肠功能和稳定肠道微生态。对于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既符合人体生理,又有利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可选择精准化肠内营养和管饲,而精准化肠内营养更接近患者的自然进食过程,有更好的依从性。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认为对于头颈部肿瘤在放疗或放化疗期间应该给予强化营养咨询和精准化肠内营养,以增加摄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准化肠内营养管理可以改善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患者治疗的中断,缩短治疗的时间,但不能减少同步放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不能降低黏膜炎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琳.强化精氨酸肠内营养对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术后效果的临床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1):225-226.
[2]闫秋菊.肠内营养对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8,24(03):14-18.
[3]李素芬,韦江红,李芳莲,易华,王利平.强化精氨酸肠内营养对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术后效果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8,22(02):79-81.
[4]黄建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8,35(08):1061-1062.
[5]刘科星,杜俊兰.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0(23):313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