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兵
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东 淄博 255067
【摘要】目的:探析肝脏微创介入治疗术后形成胆汁瘤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肝脏微创介入治疗的患者912例,跟踪随访后发现胆汁瘤患者54例,其中9例需要治疗,包括肝外胆汁瘤为2例,单纯性胆汁瘤4例,感染性胆汁瘤3例。分析此9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成功率。结果:9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成功,其中1例治疗后需要终身带管。结论:肝脏疾病经微创介入治疗后会有胆汁瘤的并发症出现,根据不同类型胆汁瘤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微创介入治疗;胆汁瘤;分类;
形成胆汁瘤的主要原因有二:原发性胆汁瘤和继发性胆汁瘤,其中继发性胆汁瘤又分为外伤和医源性两种。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飞速发展,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手段也日益精进,尤其是微创介入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肝脏微创介入手术后,会增加医源性胆汁瘤的机率,胆汁瘤患者临床可能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黄疸、疼痛等症。通过CT或是MRI检查可以有效观察到胆汁瘤的具体情况,从影像中可见病灶周有低密度影,针对不同类型的胆汁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办法,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胆汁瘤只需要每隔1到3个月定期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即可,对于有明显不适症状且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根据胆汁瘤的位置不同主要采用的治疗办法有经皮胆道引流术和经波胆汁瘤引流术两种。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肝脏微创介入治疗的患者912例,跟踪随访后发现胆汁瘤患者54例,其中9例需要治疗。回顾性分析针对这9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肝脏微创介入治疗的患者912例,患者年龄30-75岁,平均(53.66±2.11)岁,男性442例,女性416例,跟踪随访后发现胆汁瘤患者54例,患者年龄30-74岁,平均年龄(53.56±2.34)岁,男性29例,女性25例,非胆汁瘤患者和胆汁瘤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中9例需要治疗。这9例患者年龄30-74岁,平均(53.74±2.78)岁,男性5例,女性4例。其中经CT和MRI诊断9例胆汁瘤中肝外胆汁瘤为2例,单纯性胆汁瘤4例,感染性胆汁瘤3例,发现胆汁瘤时间为1-20个月,平均(10.04±1.25)个月,后均经造影证实。患者的基础病分别为: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至少经过一次介入治疗,并且均有胆汁瘤形成,预计术后生存期大于6个月。排除标准:正在接受其他外科手术患者及发生过外伤住院的患者,合并其他癌症,除介入术以外还采取过其他治疗方法治疗。诊断标准:(1)单纯性胆汁瘤,CT影像中可见新发低密度病灶,病灶型状为柱形或是软藤状,T1信号低,T2信号高,位置不固定,可以在肝内或是肝外甚至是远端,病灶边界清晰,采用增强CT扫描时无强化[1]。(2)感染性胆汁瘤,增强CT或是核磁影像上可见病灶环形强化,体温高于38.5摄氏度,其他部位无感染的情况下白细胞升高[2]。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保肝利胆的相关治疗,按照胆汁瘤的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1)肝外胆汁瘤患者因为缺少安全的穿刺通道,所以采取经皮胆道引流术(PTBD),在CT引导下根据患者胆汁瘤的大小和位置从右侧腋中或者从剑突下进行穿刺,直至穿刺位置达到肝内胆道,然后置入8.5F引流管进行引流,达到为胆管减压的目的。(2)单纯胆汁瘤患者采取经皮胆汁瘤引流术,同样在CT的引导下,使用穿刺针直达胆汁瘤所在位置,然后置入造影导丝,再次利用CT观察以确保造影导丝已经进行胆汁瘤内,通过导丝置入8.5F引流管并固定,如果患者没有安全的刺激途径也采取经皮胆道引流术的方法引流。(3)感染性胆汁瘤患者采取经皮胆道引流术和经皮胆汁瘤引流术。所有患者术后接受回访和复查,经CT复查胆汁瘤消失后即可将引流管拔除。
1.3观察指标
观察9例胆汁瘤患者引流术成功率和术后引流管拔除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SPSS21.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结果
2.1观察9例胆汁瘤患者引流术成功率和术后引流管拔除情况。
如表1所示,9例患者根据肿瘤类型分别采取了经皮胆道引流术、经皮胆汁瘤引流术,术后均取得成功,胆汁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是消失,疼痛等不适症状均消失,随访后有1例患者没有拔除引流管,需要终身带管直至死亡,死亡原因为肝癌发生转移。表1:
3讨论
胆汁瘤一般是肝胆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在肝胆手术时由于胆汁渗漏后形成的囊肿。肝脏微创介入治疗一般用应于肝癌中晚期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治疗办法为将外周动脉血管插入一个导管,使期延伸到肝动脉血管内,最终插入到肿瘤附近,然后注入化疗药物,使化疗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肝癌肿瘤细胞,相比静脉注入化疗药物此方面使用的化疗药物更少,但是病灶部位药物浓度更高,且副作用较小,对患者的损伤也较小。另外,通过此导管还可以灌注碘油、栓塞剂或者明胶海绵用于阻塞肝癌细胞的小血管供应,使肝癌细胞失去营养供应,以达到控制肝癌发展甚至减少癌细胞的目的,从而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但是实施此方法后患者有合并发生胆汁瘤的风险。经研究肝脏微创介绍术治疗后发生胆汁瘤的原因有三:(1)肝脏微创介入治疗术过程中导致肝脏内部份的胆管坏死,胆汁无法顺利排出产生瘀堵,最终胆管破裂从而引发胆汁瘤。(2)肝脏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胆管上皮出现坏死的情况,胆管内压力升高引起胆管破裂胆汁溢出后则形成了胆汁瘤。(3)微创介入治疗时将肝内胆管的细小动脉进行反复栓塞后,胆管因为缺少血液供养发生坏死,胆管内胆汁无法排出导致胆管压力升高形成胆汁瘤。胆汁瘤的临床表现与假性胰腺囊肿有相似之处,可以经CT扫描或是MRI进行分辨。
一般情况下单纯性胆汁瘤较小而且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症状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只需要常规服用消炎利胆类药物和保肝药物并定期采用加强CT或是MRI复查即可,但是如果胆汁瘤体积过大或者患者有明显不适症状时就会引发合并感染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对于已经需要治疗的胆汁瘤一般采取引流的方式将其引出到体外,经引流后胆汁瘤消失或是缩小则视为治愈,但是会有个别患者引流以后仍出现引流通道受阻、堵塞的情况,这种情况就需要再次置入支架将引导管撑开以便引流管保持顺畅。撤管以后患者还是会有再次发生胆汁瘤的概率,这时则需要再次下引流或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无水酒精固化术或者手术治疗。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9例需要治疗的胆汁瘤患者经不同的引流术治疗以后均取得了成功,术后随访有8例患者胆汁瘤缩小或是消失,成功拔除了引流管,有1例患者需要终身带管。杨飞、姜建威、王鹏[3]等人的研究内容中,接受治疗的14例胆汁瘤患者经过引流术后也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和本次研究结果想一致。
综上可见,对于肝脏微创介入治疗术后形成胆汁瘤的患者,可以通过经皮胆道引流术和经皮胆汁瘤引流术将胆汁引出体外,从而起致减少胆汁瘤压力的目的,临床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国钦, 罗鹏飞, 许丽贞,等. PTCD术后并发胆汁瘤7例临床分析[J]. 肿瘤防治研究, 2018, 45(09):687-690.
[2]佟翔伟.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CT表现及临床意义[J]. 医疗装备, 2018, 031(018):36-37.
[3]杨飞, 姜建威, 王鹏,等. 介入治疗术后肝脏胆汁瘤的治疗分析[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0, 26(0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