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肖志
[导读]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应用效果。

肖 志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39)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急诊科救治100例需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急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急诊治疗总有效率为86.00%、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开展急诊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减少就诊期间的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康复
引言
   心肺复苏是临床上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心搏骤停患者发病突然,心搏骤停后5min内可对心脏和脑器官等产生不可逆损伤。因此,能否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及心肺复苏是否成功关系到患者预后。目前,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心搏骤停患者获得心肺复苏的及时性大大提高,且随着诊疗疗程的不断规范化,心肺复苏成功率也不断提高。心肺复苏后的急诊护理工作可进一步确保患者康复效果。本文以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急诊科救治100例需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急诊护理的作用,现进行以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急诊科救治100例需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5.23±5.3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6.33±5.47)岁。两组患者的均意识清晰,无精神类疾病,基础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运用常规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例如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密切监测,加强健康宣教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等。告诉心肺复苏患者及家属有关心肺复苏后急诊护理的重要性,获得其配合。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告知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介绍关于心肺复苏的方式、流程和效果。
   除上述常规护理以外,还给予观察组急诊护理干预,(1)心电监护:通过心肺复苏以后,虽然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然而因病情比较危重,还需要对其病情状况和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防止出现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相关情况。(2)心理干预:因身体遭受到严重的创伤,所以在心肺复苏以后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例如烦躁、绝望等,使得护患纠纷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此时,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到复苏以后,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进行耐心的疏导,使其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3)气道护理: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对无菌操作流程严格遵循。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使患者气道时刻保持通畅状态。低压气囊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放气频次把握好,防止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情况发生。(4)脑部复苏:成功进行心肺复苏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室温进行合理调节,一般控制在19摄氏度左右,在患者的额头和颈部用毛巾进行湿敷处理,使脑部的氧代谢率降低,同时显著降低患者脑部组织的再灌注。(4)日常监护:护理人员需要将应急准备工作做好,保证患者在出现不良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快速、妥善的处理;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并协助患者定期调整体位,使肢体的血液循环时刻保持通畅状态;对气管插管进行妥善固定,防止出现不良情况,例如脱出、打折等。
   1.3观察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的急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急诊治疗效果: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任何并发症;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出现轻微并发症;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属于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应用x2检验,当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急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见表1。


3讨论
   患者大动脉波动和心音消失且有意识突然丧失的情况伴随发生是心搏骤停的主要症状表现,心跳骤停的发生和多种疾病有关,在急诊科中,它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病症,大部分患者突然发病,在发病之前,少部分患者会有乏力、胸闷等症状发生,且持续时间为几分钟或数十分钟,或有非特异性的症状表现出现,例如心悸、头晕等。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环节十分重要,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实现无缝隙交接,以保证护理质量,为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维持患者稳定生命体征,从而减少不良预后发生,保障心肺复苏患者生命安全。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维持管道通畅等,加强对安全意外事件的防范和管理,及时应对护理突发事件的发生,可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做好气道管理和脑复苏管理,可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减少机体代谢和不良事件发生。除此之外,需要充分关注环境和心理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和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减轻其烦躁感,使其获得更好的身心体验,加速其康复进程。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优质护理的核心,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护理技术操作和业务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各种护理操作,根据不同工作年限和职称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提高护士应急能力和急救水平。
   通过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后,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而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佐证了急诊护理对于心肺复苏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效果,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因此,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郭菲菲,王培培,张文文.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2):245-246.
[2]商君辉.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06):83-85.
[3]任优梅,张卿,彭金亮.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20):3346-3347.
[4]谢燕玲.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效果、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0):116.
[5]蒋朝玲.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2):122+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