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社区发展现状及建议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崔水英
[导读]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为科学发展带来了潜能与挑战。
崔水英 (广西民族医院秀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为科学发展带来了潜能与挑战。最近几年,博客、社交网络、在线讨论服务等迅猛发展,加之智能手机日益普及,众多学者积极投身研究应用社交网络服务平台满足科研目的的方法。然而,研究现状却不容乐观。基于此,本文就以“开放科学社区”为核心切入点,积极探讨开放科学社区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士带来参考。
关键词:开放科学社区;发展现状;建议
  近些年,社交网络服务平台高速发展。据相关研究显示,月活跃用户账号数量众多。参照相关权威统计公司统计,社交网络服务平台全球覆盖率约为45%「1」。然而,在北美、北欧、东亚等地区,却存在明显差异。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作用下,社交网络平台已成为支撑人与人即时交流的渠道。社交网络平台信息分享力、传播力迅速,在商业营销应用层面取得显著成果。然而,在科技领域,社交网络平台的应用未得到全面认知与青睐。基于此,针对目前开放科学社区发展现状加以研究,已刻不容缓。积极分析其现存问题与挑战,才可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
一、开放科学社区发展现状分析
(一)开放科学社区分类
  针对社交服务平台的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且网络社区的建设始终受到分、合两个路径的直接影响。现有的开放科学社区具体分为面向大众、面向科学人员等类别,如面向大众的网络平台囊括微信、微博以及推特等软件,而面向科研人员的服务平台包括科学网、小木虫等「2」。不同类型科学社区的名称不同,如面向科研人员群体的服务平台称之为专业型开放社区,而面向大众的服务平台则称之为大众型开放科学社区。而针对专业型开放科学社区的划分,主要是以知识交流需求的满足为基础,进行社区的垂直性划分,其中典型细分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等领域。
(二)开放科学社区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开放科学社区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学者的关注重点,具体研究中,针对社交平台的使用,学界主要以科学家使用平台时是否以科研为目的进行判断,剖析科学家在使用科学社区时的真正目的与动机,进而分析出在科学家群体中,开放科学社区的具体分布及其使用特点「3」。在此基础上比较开放科学社区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具体使用需求,以此为科学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1.开放科学社区基本功能
  进行现阶段人们常用开放科学社区的分析,发现其社区功能主要体现为:构建个人联系列表、建立新连接、建立个人资料、列表中人活动的跟踪等。尽管当前针对开放科学社区的使用,普通大众会以日常社交为主要,但是其社交平台可以为相关学者、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4」。例如以开放科学社区为载体,进行专业性会议的召开,或者是进行科学内容的宣传以分享。也正因此,开放科学社区成为部分期刊进行科学传播的主要载体。以“www.academia.edu”为例,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个人履历、沟通交流、跟踪测度、扩散研究成果、学术信息管理等功能,为其学术研究的展开提供保障。
  相较于传统科学共同体活动的开展,开放科学社区在合作范围、交流形式等方面优势更为显著,并充分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来创新科学合作形式,促进科学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达到大范围宣传、传播科研成果的目的「5」。
2.开放科学社区科研人员参与状况
  进行开放科学社区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科学家在使用社交平台时,仅有少部分是选择单一平台,而大部分科研人员会通过多平台来促进合作与交流。2014年,自然杂志对不同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发起调查,调查表明,在科学交流领域中,Facebook(脸书)的适用人群要少于推特;在专业科学社区领域内,ResearchGate的知名度相对较高;而针对使用用户而言,其中Facebook(脸书)平台要明显更多「6」。
  立足于不同领域的分析,社交平台在不同领域有着明确的分布,如自然、工程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ResearchGate平台的应用较为广泛;人文以及社会科学领域中,Academia.edu的应用范围更广;在生命科学等领域中,推特的使用频率相对更高。而针对医药卫生健康领域而言,尽管不同地区、国家使用的软件不同,但是其平台使用频率要高于其它领域「7」。此外,不同国家针对不同开放科学社区软件的应用频率不同,以ResearchGate为例,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国家包括印度、巴西等,而使用率较低的国家则包括中国、俄罗斯等,分析其原因,与文化习俗、语言交流方式等因素存在关联「8」。此外,科研人员在使用开放科学社区时,会在不同学术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使用目的。如在学术研究早期阶段,会有科研人员以社交网络平台为载体进行学术来源的发掘。
  当然,还有部分学者表示,在借助开放科学社区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会有部分科学家不会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有部分调查研究表明,在科学家群体中,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率、覆盖率相对较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对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四个进程推动:①信息网络、②社交网络、③价值网络、④智能网络「9」。而当前对开放科学社区的应用,虽然可以为相关学术的研究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其科学推动作用尚未完全且全面的发掘。所以,需深度分析当前开放科学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建议来促进开放科学社区作用的全面体现。
二、开放科学社区现有挑战
  众所周知,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主要有正式渠道及非正式渠道。所谓的正式渠道,主要指正式通信渠道交流,例如在同行期刊上发表论文。非正式渠道,主要包含面对面交流、电子邮件交流、会议交流以及社交媒体交流方法。于社交网络平台而言,属于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会为知识内容及交流思想带来一定冲击「10」。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可快速获取科学成果,实现同行学术交流、跨领域学术交流需求。不可否认,目前开放科学社区对非正式学术交流体系并不重视,导致开放科学社区挑战重重。
(一)科研人员挑战
1.信任挑战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信任挑战与科研合作竞争间有着密切联系。科研本身竞争生态极为激烈,始终处于“要么发表”“要么灭亡”局面「11」。正是因为这一种局面,决定着分享科研思想之际,应保持谨慎原则。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开放科学社区早已发展成“无形学院”。然而,如果科学家之间不具备信任基础,则很难达成实质性科研合作。一般来说,人与人间等信任机制应在线下予以建立。例如“区块链技术手段”,便有利于快速创建可信度极高的网络环境。
2.时间挑战
  目前,部分国内用户早已意识到应用社交媒体时,很容易会分散注意力,进而促使个人注意力难以保持高度集中,甚至还会严重影响睡眠时间、书籍阅读时间、科研时间等「12」。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科学家均将社交媒体利用障碍原因视为“时间挑战”。在一些调研人员眼中,始终认为博客写作,亦或者推特分享,都会严重浪费科研时间,甚至降低研究质量,为学术生涯带来岌岌可危的影响。
3.其他挑战
  于科研人员而言,挑战还包含社交网络平台技术学习成本等多种因素。网络社交对不同的人,会存在不同的压力。一旦发生不恰当,又或者存在不良表现,均会影响个人社会关系、职业形象等「13」。目前,对于母语非英语国家科研人员来说,在社交网络中进行学术交流之际,交流语言障碍依旧是巨大挑战,一时间难以彻底突破。
(二)知识内容及思想分享挑战
1.版权著作权挑战
  生活在数字时代,版权侵权问题越演越烈。专业型开放科学社区自带论文信息集散地功能,但其中存在的部分论文存在侵权问题。其次,期刊版权政策复杂、多元,论文版本差异、社交媒体商业属性等都会对作者分享方式造成影响「14」。
2.内容可信赖挑战
  社区中包含的论文,尤其是那些处于商业订阅状态多论文,一般平台不允许正式发布。同时,在同行评议前手稿内,其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这对于刚步入职业研究岗位的人员来说,在甄别错误之时,难免会存在一定难度「15」。此外,在大众社交媒体内,包含很多伪科学信息,甚至还有一些研究人员会被这些伪科学信息误导,致使其被动接受错误科学信息。严重情况下,会带来危害社会及科技决策的消极影响。
(三)社交网络技术平台运营挑战
1.网络安全保障挑战
  保存在网络世界中的数据,很容易就会被不良分子窃取、攻击、入侵等。

作为社交网络技术平台运营者,应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法律义务,有权保护用户隐私及数据安全,为守护科研人员权益捍卫到底「16」。一般来说,当社交网络上汲取了更多高价值信息、科研信息、人才信息,很容易就会成为黑客进攻的重要目标。基于此,社交网络技术平台需正视网络安全保障挑战。
2.激励机制建立挑战
  社交网络技术平台持续运营,需要相关用户保持活跃度,以及科研人员需积极奉献价值内容及思想。目前,社交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正式交流体系中无法满足科学信息传递时效性的问题,同样也避免了非正式转播渠道内科技信息、科技思想分享问题等被排斥的问题「17」。然而,在营造科学交流互动环境,传播学术交流精神及实现科研合作方面依旧存在不足之处。如何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荣誉机制、奖励机制以及免费增值服务等,早已成为社交网络技术平台运营的新挑战「18」。
3.科学家在线行为挑战
  科学家在线行为是否与其声誉系统相关联,直接关乎社交网络平台是否能真正吸引科学家。一般来讲,社交网络中科学家在线行为痕迹,并不能真正代表其在学术界中的地位、作用「19」。社交媒体中科学家行为数据,应采取合理方式面向学界展开开放研究,最终创建在线行为与声誉关联的保障体系。目前,在这一方面可谓是挑战重重。
三、开放科学社区发展建议
  我国是科技大国,早在很久之前,就已注重建设开放科学社区。然而,相比其他互联网应用,开放科学社区的建设进程略微缓慢。为了切实帮助科研人员应用网络环境进行科技信息传播、科技信息思想碰撞以及促进科研合作,积极从政策层面展开思考尤为关键。
(一)大力发展本土设计,参与高影响力专业型开放科学社区建设
  参照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各国家应明确网络空间治理现状、策略,真正实现科研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公共利益的高度融合、统一「20」。立足科技发展规律,科学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事实上,科学并非在无国界下才能繁荣发展,知识也并非仅仅是专有物,归根结底其应流向那些可最大化推动它发展的人与国家。目前,我国科学家积极呼吁各国科学共同体能极力推进国际合作策略,努力消除狭隘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对科学发展带来的危害,以此创建更为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21」。基于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本土开放科学社区,允许批判学术交流精神、开放学术交流精神、质疑学术交流精神等。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关注全球开放科学社区,致力从其中汲取充足营养,并大力支持相关科研人员投入到全球高影响力专业性开放社群建设中。
(二)推进论文数据开放,设置社交媒体科技知识交流规范
  版权制度发展历史悠久,至今约有三百年历史。早在印刷时代,版权问题就颇受人关注,早已成为推进知识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作用。立足数字时代背景,出版行业竞争压力大,导致那些由于公共资金资助的论文成果均被封印在付费范围内「22」。受版权问题制约,科技知识流动障碍极大。如今,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经济增长战略,致力实现公共资金资助项目学术论文数据开放获取目标。此外,立足具体操作角度,如何针对知识内容及数据分析达成共识,已成为一个重大难题。为此,就需积极调动学协会力量及众多行业力量,积极规范学科指导原则及行业社交媒体应用规范,以期帮追科研人员理想参与,并提高参与热情。
(三)强化开放科学社区激励机制,依托政策试点加以引导
  当科学家应用社交媒体之际,其原动力主要在于是否能够提高个人声誉,又或者是否能帮助个人辨识声誉。目前,科学社会属性在现有声誉评估体系内,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导致其实际效用大打折扣。开放科学涵盖新研究模式,例如新的传播方式、在线社区传播、博客传播等均未影响学术声誉的衡量「23」。在开放科学社区建设中,激励机制建设是一种软文化建设形式。纵观大多专业型开放科学社区,便可发现其排名机制均为声誉体系的创建带来了数据支持。然而,在其未来发展之际,仍需要深入探索,可通过政策试点方法引导其深入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互动的支持。在发展科学事业之际,需要全体科学共同体、全球层面科学研究部门的交流与协作。立足社交网络技术发展背景,在线开放科学社群发展颇有成就,已上升为学术界研究热点。经实践表明,社交网络平台对促进科研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意义。然而,其总体科学家群体覆盖率不高,应用度低,导致其潜在价值未曾被全部发挥出来。基于此,应努力研究开放科学社区发展政策环境,正视各种挑战,加以发展本土开放科学社区,并参与高影响力专业性开放社区建设,以此推进论文数据开放获取及各学科协同发展。最后,还要注重创建激励机制,善于调动政策试点方法,以此助力开放科学社区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涛,何莲子.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分享行为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05):16-22+35.
[2]周琴,赵丹,文欣月,徐蕊玥.美国社区学院开放教育资源学位的价值理念与应用案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0):95-102.
[3]李丽.开放大学在新时代社区教育发展中的融合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0):119-121.
[4]韩冰.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融合[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02):62-64.
[5]胡丹.开放空间:社区协商治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趋向[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0(03):87-95.
[6]王少华.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14-17+28.
[7]万天宇.“互联网+”视角下开放大学服务社区教育的探索[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0,22(02):27-32.
[8]洪闯,李贺,毛太田.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机理研究[J].现代情报,2020,40(05):33-40.
[9]崔珍珍.新型组织结构视域下区域开放大学社区教育供给服务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0,33(02):48-53.
[10]李倩舒.区块链技术与社区教育教师工作创新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常州开放大学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0(02):1-4+12+107.
[11]孙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功能定位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2):92-96.
[12]朱艳红.开放大学融入社区教育共建学习型社会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3):9-12.
[13]单晓红,王春稳,刘晓燕,杨娟.基于知识网络的开放式创新社区知识发现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20,17(01):62-70+94.
[14]杨海宁,张微微.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设计——以江苏终身学习资源库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4):123-125.
[15]卢海燕.地方开放大学服务社区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1):10-11.
[16]王海兵.借力虚拟社区  提升开放教育混合式教学质量[J].电子世界,2019(24):100-101.
[17]周延军.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探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114-120.
[18]吴增源,周彩虹,易荣华,伍蓓.开放式创新社区集体智慧涌现的生态演化分析——基于知识开放视角[J/OL].中国管理科学:1-11[2020-11-30].https://doi.org/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19.0916.
[19]李丽.基于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架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172-173.
[20]曾燕,龙艺璇,王胜兰,任真.开放科学社区发展现状、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03):253-260.
[21]朱天潼. 基于网络分析的开源软件角色地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22]张素芳. 网络社区学术资源关联研究[D].南开大学,2012.
[23]安德烈娅·加博尔,张沁.开放式协作“跨栏”[J].21世纪商业评论,2010(07):87-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