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太仓215400)
【摘要】目的:讨论胃肠癌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60例胃肠癌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计算机奇偶分配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预见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D-D(t=5.5543,P=0.0000)低、PT(t=11.3462,P=0.0000)高、FIB(t=3.3040,P=0.0001)低,P<0.05。实验组下肢周径(t=5.9431,P=0.0000)、血流速度(t=8.6732,P=0.0000)低,P<0.05。结论:胃肠癌围手术期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情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胃肠癌;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
深静脉血栓是胃肠癌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护理,会引起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等临床并发症,严重出现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伤害[1]。因此,亟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基于此,本文对比和分析了胃肠癌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现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60例胃肠癌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计算机奇偶分配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预见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实验组男女15:15,平均(59.52±3.23)岁;对照组男女18:12,平均(59.36±3.52)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照组行预见性护理:(1)予以患者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术后1-3天每天肌内注射3000IU,术后4-7天每天肌内注射4000IU、护理期间均密切监测两组患者双下肢活动情况,对其凝血功能、血清炎性因子、下肢周静及血流情况进行定期检查。(2)去枕平卧。可适当的予以简单的功能锻炼,抬高床头,在关节处放置软垫,为患者进行下肢按摩。可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下肢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所有锻炼过程中均采取循序渐进、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避免运动过量对患者病情造成影响,帮助患者翻身,对其进行按摩等以充分保障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气压治疗仪:连接电源检查设备,帮助患者调整姿势,下肢放松,放置套筒中,戴好压力套,选择ABC模式,20-30min/次,1次/d。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凝血指标及下肢周径及血流速度。
1.4统计学分析
SPSS22.0软件进行t、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1.结果
2.1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护理前,两组D-D、PT、FIB无显著差异,P>0.05。
护理后,实验组D-D(0.84±0.22)μg/ml、PT(14.75±1.92)s、FIB(2.16±1.52)g/L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讨论
胃肠癌患者病情严重,普遍存在一个或多个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且患者围手术期通常需卧床休息,无良好的行动能力,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患者[2-3]。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现、护理不及时,容易形成肺栓塞,最终导致呼吸衰竭,严重有生命危险。预见性护理首先予以患者药物预防,主要选用的是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帮助患者改善凝血指标,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其次,预见性护理帮助患者调整正确的卧床姿势,同时辅以肢体按摩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血流速度与下肢直径,从而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最后,预见性护理通过使用气压治疗仪,采用流体动力学原理与三级压力系统理论,将压力与刺激深达肌肉层、血管和淋巴结,进而减少血液瘀滞和血栓发生的可能,提高静脉血六的速度与流量,帮助患者有效清除静脉窦淤血,起到刺激血管内皮的作用,充分发挥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4-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凝血指标、下肢周径及血流速度均优,P<0.05。
综上所述,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胃肠癌围手术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流情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小军,杨红生,钱海婷.KAP模式对胃肠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患者负面情绪的改善作用[J].现代医学,2019,47(1):98-101.
[2]王炎焱.观察快速康复护理用于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0):252-253.
[3]闻秀丽.结直肠癌患者围绕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9,38(9):142-144.
[4]沈忱,帅敏,唐颖, 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结直肠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8):3606-3609.
[5]吴露杰,孙建,夏贺贺.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