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洁 黎湘娟 方晋
(广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广西某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于我院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40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研究组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及预防教育,对比两组受试者不良生活习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以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过量饮酒、吸烟以及饮食习惯不健康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54.2%)较对照组(10.0%)更低(P<0.05);研究组自我管理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受试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为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可通过排除吸烟、酗酒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危险因素的方式实现患病率的降低。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流行病学;预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多发性、长期性、隐秘性的典型特征,主要是指非传染的发病时间>3个月的疾病,常见的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现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因素[1]。目前大部分居民治疗时都会选择居家康复这一方式。伴随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再加上饮食习惯不健康、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本研究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好该类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对研究组居民进行了一定的健康教育,整体控制及预防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于我院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40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男性居民154例,女性居民86例,年龄25-88(57.3±3.2)岁。
纳入标准:所有受试者身体状况健康良好;均签署相关的同意书;所有受试者均为我院中心附近小区居民。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精神障碍者。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居民主要实行健康档案管理。医护人员根据每一位居民工作、学习性质建立健康资料档案,主要记录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职业以及学历等;同时建立个人就诊档案,主要记录内容跟包括过敏药物史、家族遗传史以及既往病史等。
研究组进行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习惯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三个方面:
首先,习惯指导。医护人员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居民实际的文化程度、时间等条件进行沟通教育,做好有关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宣传和教育,将常见的疾病类型、危害以及相关因素告知居民,转变居民们该疾病的认知,并落实到生活习惯中,改掉酗酒、吸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疾病抵抗能力。在饮食方面,可尽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每日都需要补充新鲜的瓜果蔬菜。根据每一位居民的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指导居民进行锻炼活动,期间禁烟禁酒。除此之外,若干预期间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应及时建议居民来医院就诊。
第二,心理指导。医护人员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加强居民心理健康建设。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的方式引导居民对暴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了解,并将其危害告知居民,深化居民在心理问题方面的认知,促进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指导居民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走出去多参与群体性的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健康,增强应对生活压力的信心,若出现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沟通或者就医,改善心理状态。
第三,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一方面,要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取得配合,仔细解读政府出台的有关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环境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并将相关的要点讲述给居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站、卫生监督所等卫生机构开展有关疾病预防的宣传会议,在社区公告栏内专门开辟出一栏用来宣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医护人员可通过QQ、微信、上门访问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居民健康情况进行了解,并为居民提供用药指导以及健康咨询服务。
1.3观察指标
1.3.1预防及控制情况:对比两组受试者饮酒、吸烟、非健康饮食习惯以及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生情况。
1.3.2自我管理水平:研究采用改良版自我管理评价表评价居民实际的管理水平。自制量表主要包括五个维度,各维度得分越高,代表居民整体护理水平越高[3]。
1.3.3生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采用改良36条目健康量表(SF-36)对受试者整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该量表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水平就越高[4]。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20.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进行t检测,以(x±s)表示,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预防及控制情况对比
研究组过量饮酒、吸烟以及饮食习惯不健康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54.2%)较对照组(10.0%)更低(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过量饮酒、吸烟以及饮食习惯不健康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54.2%)较对照组(10.0%)更低(P<0.05),提示通过对居民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可有效降低居民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的发生率,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研究指出,不良习惯较多的居民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几率较正常人群更高。因此为避免居民患病,可从引发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入手进行控制[5]。调查数据显示,熬夜、体育锻炼较少、饮食习惯不良以及酗酒、吸烟等均是导致慢性病出现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居民的遗传以及年龄等非环境类因素也会导致发病[6]。因此为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排除以上危险因素的方式实现患病率的有效降低。首先,在生活习惯方面,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会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通过多样化的饮食可满足身体对多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增强身体免疫力。除此之外,通过适量的运动可促进居民免疫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7]。在管理效能方面,研究组在自我效能、生活管理、症状管理等自我管理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05);提示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升居民对慢性病的重视程度,自觉地在日常的生活中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升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在生活质量方面,研究组受试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优(P<0.05),提示通过疾病控制和预防教育后居民们生活质量均得到提升。研究指出,居民情绪的高低会影响到治疗的依从性,因此为提升居民配合度,可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来解决居民潜在的心理问题,医护人员通过与居民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方式、病因以及控制预防方式告知居民及家属,降低居民对疾病的恐惧,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促进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8]。
综上所述,为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可通过排除吸烟、酗酒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危险因素的方式实现患病率的降低。
参考文献:
[1]饶小胖, 石秀娟, 徐美华, et al. 青岛市城阳区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 011(008):784-789.
[2]李斯文, 袁玉亮, 张国军. 检验项目风险评估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 40(07):7-11.
[3]夏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方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9, 019(073):227,241.
[4]张珊, 姜莹莹, 董文兰, et al. 2007-2016年中国劳动力人口全死因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水平与变化趋势[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12):1582-1588.
[5]刘少博, 夏云婷, 王丽敏, et al. 2013年中国18岁及以上超重/肥胖人群体重测量行为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11):1386-1391.
[6]司向, 翟屹, 朱晓磊,等. 2011-2017年中国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政策能力变化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6):726-730.
[7]张珊, 董文兰, 毛凡, et al. 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干预效果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2):170-174.
[8]赵一凡, 马吉祥, 李剑虹,等. 山西省,重庆市4县区农村居民身体活动状况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3):3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