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脾约便秘1例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韩维哲 唐辉
[导读]

韩维哲  唐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痞证的名方,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中广泛运用于个多疾病,例如便秘。本文从方中药物、脾约便秘两个方面,结合经典条文进行分析,并举验案佐证,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约便秘机理,展现中医异病同治特色,为中医经方新用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约;异病同治

1.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是为少阳病误下损伤脾胃所致心下痞证而设,属和解剂,是治疗痞证的名方。
   本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7味药物组成,主治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伴肠鸣及便塘、恶心、欲吐或下利,兼见心烦、失眠等寒热错杂之痞证[1]。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广泛,在肠易激综合征、腹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妊娠恶阻等妇科疾病以及其他多种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方中半夏、干姜温中辛散,黄芩、黄连苦寒泄降,清热和胃、宣达结气、泻心消痞,是本方重要的配伍药对;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中调和阴阳,补脾胃之虚以复其运化和升降,湿浊不能再生。寒温补泻,诸药合用,温寒泄热、调补脾胃,中焦气机畅达,痞气自消。现代药理学分析发现该方在胃排空、胃底肌条运动方面具有促进与抑制双向调节作用,以及具有降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镇痛、利胆、提高机体兔疫等多种药理学作用。
2.脾约
   “脾约”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共有2条。一条是原文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另一条为原文第247条:“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组成中大黄泻热,泻热以结脾之约束,行胃家之津液;杏仁宣肺泻肺,协调肺脾之气,运化水津而不偏走水道;芍药柔肝泻肝,疏达肝脾之气,运化水津而不克于脾土;枳实清脾热而理脾气,通畅气机;厚朴理气下行[2]。从麻子仁丸组方推测,张仲景认为脾约证与肺、胃、脾与肝皆有一定关系,不可单论脾胃。后世医家对于脾约病机亦有“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脾土过燥”、“脾阴约少”等诸多解释。故临床中应辨证论治,不应拘泥于方证合一。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54条,指出“心下满而不痛,此为痞,……半夏泻心汤主治”。病机为邪气乘虚而入,气机郁结懑闷,留滞于心下,故心下满而不痛[3]。临床中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依据患者病因病机个体化灵活用药。现将临床中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约便秘验案一例分享如下:
病案:患者唐某,女,68岁,诉反复排便困难1+年,每3-4天排便1次,大便干结,长期服用“通便茶”帮助排便,就诊时情绪焦虑,面色少华,大便6天未解,近3日多次服用“通便茶”仍未解大便,伴见腹胀,嗳气、反酸,畏寒,口干,不欲饮水,无腹痛,纳可,睡眠较差,舌淡暗,苔花剥,脉沉数。中医诊断:便秘-胃强脾弱。治法:调和脾胃,选方:半夏泻心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法半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5克,大枣15克,党参15克,杏仁20克,香附10克。3剂,水煎服,每2日1剂,每天3次,三餐饭后服。
    1周后复诊,患者诉服药后1周内排便2次,排便困难症状较前改善,但间断能闻及腹中肠鸣音,畏寒较前缓解,纳可,睡眠一般,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数。调整处方为:法半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5克,党参15克,香附10克,益母草15克,桂枝10克。5剂,水煎服,每2日1剂,每天3次,三餐饭后服。
3按语
   《伤寒论》记载半夏泻心汤用于少阳病误下损伤脾胃所致心下痞证,但亦适用于证属寒热虚实错杂、脾胃损伤的疾病。该患者老年女性,平素排便困难,大便干结,然患者纳可,考虑为胃强脾弱,津液分布不均导致,故予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4]。脾胃功能恢复正常,津液运化输布平衡,则患者排便困难症状改善,效果显著。同时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具有显著的促胃动力作用,对胃蠕动次数和蠕动幅度都有增加作用,而对胃半排空时间和完全排空时间具有缩短作用。
4结语
   半夏泻心汤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苦辛并进,阴阳并调为配伍特点。临床上使用半夏泻心汤不应拘泥于《伤寒论》所指出的“痞证”,应把握半夏泻心汤多层次的配伍思想,辨证论治,正是中医异病同治特色的展现,为中医经方新用提供了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1]彭林佳,刁建新,王琳琳.半夏泻心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6):37-39+45.
[2]刘湘云,佃丽萍,佃泽钿.《伤寒论》之脾约证与麻子仁丸证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03):53+59.
[3]许嗣立,贾波,文跃强,张晓丹,黎豫川.半夏泻心汤论治胃强脾弱证刍议[J].中医药信息,2014,31(05):82-84.
[4]王奋军,孙艺勇.“胃强脾弱”浅议[J].光明中医,2011,26(07):1484-1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