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的护理干预对老年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躯体功能状况的影响探讨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宋春蕾
[导读] 对心理学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手术患者心理状况以及躯体功能状况的影响进行研究。

    宋春蕾
   (赣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目的 对心理学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手术患者心理状况以及躯体功能状况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老年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样本进行临床数字随机均分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人数10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样本人数100例,采用心理学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工作,通过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躯体功能状态判断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完成之后,其心理状态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效果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手术治疗患者,其在临床中开展基于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治疗期间产生的负面情绪,从而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躯体功能,这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老年手术;心理状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得我国的老年患者逐渐增加。而在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是最常规的治疗方法,而手术治疗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损伤,导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若在这一阶段的护理工作中忽略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会导致患者的临床治疗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对此,本文对老年患者的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1 资料和方法研究
   1.1基础资料研究
   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随机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老年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临床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将样本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手术治疗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手术治疗期间采用基于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56例,女性患者人数为44例,患者平均年龄达到了63.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57例,对照组患者人数为43例,患者平均年龄统计达到了64.3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基础性数据差异,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期间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手术治疗期间采用的是基于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是术前的心理护理工作,患者由于在手术治疗前对手术内容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在手术前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甚至一些患者会对手术效果产生怀疑,这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较大的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在手术治疗前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手术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导,帮助患者提高对手术治疗的认知。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状况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同时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若患者心理状况较为严重,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和患者的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生活需求,增强医患关系。然后是术中的心理护理工作,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手术治疗,同时安抚患者,将术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告知患者,避免其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此外,手术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表情,当患者表情较为痛苦时,需要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患者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最后是术后心理护理工作,在手术治疗完成之后,患者需要及时帮助患者清理创伤面,若患者术后出现较为强烈的疼痛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告知患者疼痛是术后的正常症状,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在手术治疗2日后,疼痛情况会有效的减轻。另外,还需要叮嘱患者家属多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通过一些积极向上的话题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消除患者恢复期间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患者临床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统计,数据计量采用均数±标准差方法,组间数据检验采用t检验,当P<0.05,表明患者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患者的躯体功能并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P>0.05;而在护理完成之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性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当前我国的医学模式逐渐向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护理学中对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护理内容都是遵循医嘱开展,而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关注程度不足,这使得很多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消极情绪,这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老年人由于生活经历较为复杂,使得其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加上陌生环境的影响,使其极易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安全感的缺乏,加上生理功能的退化和免疫力的降低,大部分的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出现紊乱,从而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而基于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其通过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能够更好的拉近医患关系,让患者的声音能够更好的表达,而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等内容,能够更好的消除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配合度,这一模式的开展是将患者的病情同实际的心理状况进行结合,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吕志排,雷鸣,王举.心理行为干预联合音乐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麻醉苏醒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6):895-899.
   [2]侯宇舰,殷艳艳,崔晶晶,孙春颖,张舒.基于心理学的护理干预对老年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躯体功能状况的影响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7):14+20.
   [3]赵晓丹,陈建敏,沈怡,黄伟红.积极心理干预对改善胸外科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6):1915-19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