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循证护理实践途径和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黄妮
[导读] 分析循证护理干预在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中的临床效果


黄妮
(扬州东方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干预在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就诊的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手段,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之上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在治疗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中效果比较显著,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常规护理;循证护理;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临床效果
    胸椎骨折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由于车祸、高处坠物所致,多伴有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多主要以手术进行治疗,手术过程比较繁杂,极易致使并发症出现,严重干扰患者生存质量。故而应选取适宜的护理干预手段,对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循证护理干预是近些年临床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护理手段,主要以循证医学及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制定适宜患者康复的一种新型护理措施,临床护理效果比较理想。为研究循证护理的有效性,我院特选取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80例进行分组实验,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就诊的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此次调研的样本,按照随机分配法把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女患者20例,男患者20例,年龄在22~4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2.45±4.57)岁。实验组患者40例,女患者18例,男患者22例,年龄在21~4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2.46±4.54)岁。两组患者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手段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改善不良心理。实验组则在此之上使用循证护理干预,首先,应提出护理中的问题,该类疾病患者手术风险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预后不佳,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致使患者的心理出现改变。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应将患者病情和护理经验有效结合,提出护理中的问题,主要有患者需求、疾病类型及心理状态等。其次,依据提出的问题,找寻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使用科学的手段,对临床实际状况、可靠性等进行评估,获取循证支持。最后,对患者实行具体护理,针对应激发应心理,患者多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者,随着意外的出现,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致使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需认真耐心照顾患者生活所需,并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性;在疼痛干预方面,该类疾病患者骨折后3天内疼痛较重,夜间最重,护理人员可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方式来缓解疼痛,严重者可遵医嘱选取适宜止疼手段。同时对患者的饮食、用药及康复等进行干预,以便早日恢复健康。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本次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数据分析,并发症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均数以(士s)表示,行t检验;P<0.05,说明数据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发生率较低(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循证护理是近些年临床使用较多的一种新型护理手段,此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在实践中不但要凭借自身临床经验处理问题,而且还需与患者实际状况相结合,以最可靠、最新的科学为依据,有效地解决临床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1]。循证护理主要以可信、有价值的科学研究结果为参照,提出问题,找寻实证,使用实证对患者实行最佳护理手段,目的使患者能够处在较佳的生活状态,此护理方式的实行,使护理人员能够客观地明确护理方向,在最新实证之上展开护理工作,改变以往凭借临床经验和感受习惯的行为,使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2-3]。故而护理人员应掌握循证护理的理念,对循证护理实践的方法及类别等进行熟悉,真正了解循证护理对护理学的价值和意义。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手术应激反应、预后焦虑等症,影响术后恢复。循证护理在总结临床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患者使用适宜的心理、饮食疼痛及康复等干预,可明显提高临床护理效果,缩短康复进程[4-5]。本次研究结果也发现,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较低,由此看出,循证护理实行的可靠性及必要性。总之,在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使用循证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完全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倩倩,王一闵,金晔,杨华.腹部-盆腔恶性肿瘤病人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研究,2020,34(22):3977-3982.
[2]余冬妮,吴丽茜,曹娟,黄菲娜,刘志刚,叶星光,吴本泽.循证护理模式对改善癫痫患儿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1):113-116.
[3]王文丽,朱政,陈学樊,彭双,谭晓菊.尿管置管循证护理对脊髓损伤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影响的研究[J].华西医学,2020,35(10):1181-1184.
[4]陈瑜,胡雁,周英凤,邢唯杰,朱政,顾莺,张晓菊.推动证据向临床转化 (十四)证据临床转化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20):1868-1870.
[5]张敏,沈国莲,陈钰欣.基于指南的血管可视化技术循证实践在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效果研究[J].护理与康复,2020,19(10):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