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康复护理对脑梗死上肢瘫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何建红
[导读] 分析针灸康复护理对脑梗死上肢瘫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何建红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康复护理对脑梗死上肢瘫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上肢瘫痪患者展开护理分析,根据选择患者采用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并建立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为常规护理+针灸康复护理措施,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前组间对应各项日常生活和肢体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提升,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5.00%)高于对照组(77.5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上肢瘫痪患者实施针灸康复护理,提升其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程度。
【关键词】针灸康复护理;脑梗死;上肢瘫痪;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死上肢瘫痪患者恢复期间,配合使用相应康复措施,能够缩短恢复时间,而在实施康复治疗期间落实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方式作用效果。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针灸康复治疗中,应落实相应护理措施。本次研究将我院选取的80例脑梗死上肢瘫痪患者作为护理观察对象,重点分析针灸康复护理对患者上肢瘫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上肢瘫痪患者选择80例进行护理观察,患者选择依据为使用的护理方式,并根据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分组后设置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8.5±2.6)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68.7±2.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证实不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CT或MRI诊断确诊为脑梗死,且符合中华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1];合并上肢瘫痪;无语言功能障碍;未见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疾病相关资料不完善;有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心、肝、肺等障碍;首次发病,既往无神经功能缺损经历;外伤或退行性病变导致的上肢瘫痪;有认知精神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措施包含对患者肢体恢复状况和生命体征等进行观察,检测和指导药物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巡房工作,对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辅助或指导,结合其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身体状态,指导其进行关节被动运动、床上运动和常规上肢抓拿捏练习,适当进行按摩等患肢护理。
   观察组:为常规护理+针灸康复护理措施,针灸康复护理中由专业医生展开董氏针灸、雷火灸或毫火针治疗,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协助医生完善针灸治疗,具体措施包含:(1)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病情状况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说明,告知其对针灸治疗方式作用、实施方式、相关注意事项等,提升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式了解程度与配合程度。(2)实施针灸前根据医生要求对患者有无针灸处皮肤破损、身体状况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为医生提供准确患者信息。(3)护理人员根据医生要求,准备电针、火罐或艾灸熏条等,保证针灸过程顺利性,提升患者对护理态度认可;(4)对针灸室内温度、湿度和光线强度进行控制,做好保暖工作,提升患者身体舒适度,并为医生提供适合针灸治疗环境,提高穴位针刺准确性;(5)针灸前护理人员对患者曲池、曲泽等穴位进行局部消毒,并指导其保持适合体位,做好针灸前准备工作。(6)医生进行针灸中护理人员观察患者面色等状态。并实施询问其感受,及时为医生递送相应工具,患者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记录针刺时间和次数,于相应时间点提醒医生取针。(7)取针后对出血位置进行清理,并对全部针灸位置再次进行消毒,适当进行局部肌肉按摩,缓解酸胀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其中,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指标参考Barthel Index评定量表(BI)[2],围绕进食、修饰、穿衣、大便小便控制以及洗澡等指标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价,分数越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差。生活质量评分,参考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3],围绕8个评分指标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方式对患者作用效果越明显。运动能力评分中,评价指标分别参考Fugl-Meyer评测表(FMA)、简易上肢评定表(STEF)[4],分别以反射运动、协调能力等33各指标和手指屈伸、拇指加捏等10各指标为评价指标,对患者肢体体运、上肢恢复情况进行评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使用科室自拟满意度评价问卷,由患者按照意愿填写,然后确定患者满意程度评分以及不同等级满意程度患者例数,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20.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BI、运动能力和SF-36比较
    护理前组间对应指标无明显评分差异(P>0.05),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优(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由局部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缺血、缺氧性组织坏死与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发病后患者肢体瘫痪概率提升,并对肢体瘫痪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为帮助患者快速恢复,临床中对多种有效康复护理措施研究。其中,针灸康复护理作为一种较为有效方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将其应用到脑梗死导致的上肢瘫痪患者康复护理中,能够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作用,缩短患者恢复时间[5]。
    本次对脑梗死后上肢瘫痪患者护理研究结果显示,两组BI、SF-36和运动能力评分比较,护理前组间对应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满意率相比,观察组(95.00%)高于对照组(77.50%),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以往采用的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针灸康复护理后,能够有效提升对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改善程度,帮助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利于改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促使其更加满意相应护理,利于加快患者恢复和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导致的上肢瘫痪患者进行护理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落实相应针灸护理措施,不仅能够缩短患者恢复时间,而且可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认可程度,护理方式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艳艳.针灸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上肢瘫痪中的应用价值[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0,37(01):35-36.
[2]谢兴锐,秦超,陈莉,等.肺癌相关脑梗死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002):99-103.
[3]刘芮佚,唐小娟.针灸康复护理对脑梗死上肢瘫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2):135-136.
[4]陈菲,许静,刘凡凡,郭翠英.头针联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09):1623-1626.
[5]黎敏嫦,何健仪,吴妙玉,李健平.中药封包结合针灸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20,12(05):450-4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