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袁检宝
[导读] 探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

                  袁检宝
(仪征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苏仪征2114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 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翼状胬肉并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的82例患者(85眼)术后1d、3d、7d病情恢复效果及术后6月复发情况。结果患者疼痛不适随时间延长,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眼红明显减轻。6个月复诊中,1只眼发生了复发,复发率约1.18%。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可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眼红及疼痛不适,且可有效预防复发率,值得推广采用。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效果;复发
引言
翼状胬肉是一种与紫外线过度照射相关的增生性、炎症性、侵入性的眼表疾病,同时具有某些肿瘤样特性[1],翼状胬肉不仅直接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由于牵拉引起眼部不适和散光,严重者引起眼球运动障碍。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针对翼状胬肉的抗代谢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保守治疗效果不明确,手术治疗仍然是主要解决方法,但单纯的切除复发率高,目前较少使用。研究证实,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羊膜及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少手术后的复发率[2]。本研究旨在探究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在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后的预后恢复情况,现将资料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 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翼状胬肉的82例患者(85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例(41眼),女性42例(44眼);年龄范围在42-86岁,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①头部侵及角膜缘<3 mm。②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抗炎及激素类眼液使用史;②角结膜、泪囊炎;③结缔组织及免疫疾病;④青光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
1.2 手术方法
抗炎滴眼液频繁滴双眼,术前表面麻醉和消毒铺巾。显微镜下予2%利多卡因2ml在胬肉颈部及体部球结膜下做浸润麻醉。角膜剪剪开胬肉颈部,上下侧分离,虹膜复位器穿进分离处胬肉,向角膜方向做裁纸样钝性分离,使胬肉头部部分或全部剥离,清除角膜表面胬肉组织。角膜剪弧线剪开并完整分离体部与球结膜,剪除增生组织,同时剪除头部及巩膜表明残余组织,对巩膜表面血管烧灼止血。2%利多卡因1ml在下方球结膜下做浸润麻醉,据巩膜区暴露面积选取约相应大小带角膜缘的球结膜,将该球结膜剪开后分离至角膜缘,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留末端。将该结膜瓣翻转后移位至暴露巩膜处,正反面无误后丝线(8-0)将结膜瓣与各断端间断缝合,术后涂典必殊眼膏,包扎术眼。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患眼的手术区域球结膜平整光滑,无增厚及移位,角膜面未见有血管及残余结膜增生组织侵及[3]。
主观疼痛评价:在术后1d、3d、7d三个不同时间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患者的疼痛感受,分数最低为0,最高为10,疼痛感随分值增加而增强。
眼红评价:术后7d,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评估术眼充血发红的程度[4],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轻度,2 分表示中度,3 分表示重度。
复发程度评价:术后6个月内对患者术眼进行复查,观察术眼复发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 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82例患者共85眼,全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方式完成手术,术后第一天换药见移植球结膜瓣平整光滑,无增厚及移位,角膜面未见有血管及残余结膜增生组织侵及。
术后随时间变化,患者术眼的疼痛评分逐渐下降,疼痛感改善明显,术后1d疼痛评分的均值是(5.5±0.1)分,术后3d疼痛评分的均值是(5.0±0.2)分,术后7d疼痛评分的均值是(4.35±0.1)分,三段时间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d,术眼眼红评分的均值为1.48±0.2,为轻度程度。
术后6个月的复诊中发现,只有1只眼发生了复发,复发率约1.18%。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眼表疾病,复发是其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且目前仍未完全明了。临床中针对翼状胬肉唯有手术才能解决,传统的单纯性切除术并发症较多,术后患者多有流泪、疼痛、异物感及眼红,术后复发率为 25% ~60%,还可发生散光及肉芽肿,预后不佳[5],所以限制了该手术方式的广泛使用。
目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被公认为减少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在翼状胬肉手术中,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和游离球结膜瓣移植术比较,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减少眼红、提高舒适度[6]。本次研究中,所有患眼均在术后第一天结膜瓣平整,角膜面无残余组织,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表明该术式安全有效。随时间的延长,所有患者术眼疼痛评分逐渐下降,术后7d改善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角膜神经损伤较小,上皮愈合较快,眼表结构及泪膜稳定性恢复较好[6]。本研究中,术后7d眼红程度为轻度,外观和舒适度良好,分析原因可能是与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时较少的缝线对结膜刺激较小,较弱的结膜水肿有关。在术后6个月的复诊中,只1只眼复发,复发率仅约1.18%,提示含角膜缘干细胞的带蒂球结膜贴附于暴露巩膜后,可起到阻挡翼状胬肉侵犯角膜的屏障效应。当然,术中清除干净残留组织,术后消炎和激素类滴眼液的正确使用也是预防术后复发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可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眼红及疼痛不适,且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手术操作较简单易学,患者接受度较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Adiguzel U,Karabacak T,Sail A,et a1.Cyclooxygenase-2 expression in primary and recurrent pterygium[J].Eur J Ophthalmol,2007.17(6):879-884.
2.Clearfield E,Hawkins BS,Kuo IC. Conjunctival AutograftVersus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for Treatmentof Pterygium:Findings From a Cochrane SystematicReview [J]. Am J Ophthalmol,2017,182:8-17.
3.梁晓瑜.翼状胬肉切除分别联合自体结膜移植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对比[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8):15320.
4. 李中庭,冷炫,张艳莉,等.应用眼表分析仪研究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眼表变化[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36(12):942-945.
5.赵春艳,张文娟,王红英.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后局部冷敷效果观察 [J]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 (28):4096 -4098.
6.张秀丽,李咪咪,张明.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不同方式球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9 年12 月第16 卷第34 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