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
(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临床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基于食物不耐受性的个体化饮食护理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确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参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行个体化饮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效果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个性化饮食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患者病程,对维持良好护患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个体化饮食护理 食物不耐受 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慢性肠道炎症,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癌变的可能性较大。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率高,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治愈难度较大,治愈率较低[1]。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出现持续或间断性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日益增长,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患病人群以青壮年居多。近年来,临床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如何通过临床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成功率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临床研究发现[2],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发展受个人饮食习惯影响,并与食物不耐受密切相关。为此,本文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的个体化饮食护理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参照组:男38例,女23例,年龄21~54岁,平均(31.47±7.14)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3.41±1.24)年。研究组:男33例,女28例,年龄20~55岁,平均(32.38±7.76)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87±1.56)年。选取标准:(1)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2)无其他合并性并发症;(3)无精神障碍,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数据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口服药物治疗。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在用药及饮食上均按照统一方式进行指导性护理服务。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健康手册、一对一讲解等方式使患者对此病症有所了解,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的个体化饮食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取患者5ml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血清检测患者食物特异性IgG,按“安全”、“轮替”、“禁止”三个等级将食物依据患者的不耐受程度进行划分。“安全”等级为可正常食用食物,不耐受检测为阴性;“轮替”等级为需停用一段时间后方可重新食用食物,不耐受检测为轻度阳性;“禁止”等级为禁食食物,不耐受检测为中度或重度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食谱应遵循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营养均衡等总原则科学合理的进行配餐。优先选择“安全”等级食物,对于阳性食物,应先以营养价值高的“轮替”等级食物代替,并且每次需先用一种“轮替”等级食物,进食后随时留意患者的身体变化,若无不适反应,可再纳入一种“轮替”等级食物,且两种“轮替”等级食物需至少间隔1周时间进入食谱。通过集体宣教、健教手册发放等方式 ,对患者进行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相关知识普及 ,告知健康饮食干预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饮食护理干预计划,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及时对症处理。患者出院后,叮嘱患者家属保持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案。医护人员定期随访,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坚持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按时回院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缓解效果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好发于结肠和直肠的慢性炎症疾病,至今病因尚不明确。早期病症以血性腹泻最为常见,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持续或间断性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临床症状。目前,临床对于治疗该病并无特异方式主要采取常规口服西药治疗。因此,如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成为临床医护人员不断钻研的课题。近年来,有众多研究报道显示[3],溃疡性结肠炎受饮食习惯的影响,且饮食干预对于控制该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是减轻临床症状有效的辅助方法[4]。有研究显示[5],人体免疫系统对某类型食物的免疫反应具有时效性,当外界刺激解除后,机体IgG抗体逐渐消失,患者的食物耐受程度随之恢复正常。因此通过合理搭配、正确指导,大部分食物可以回归正常饮食谱,患者可重新接受禁食食物。本文研究组患者进行个体化饮食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根据其病情特点、食物耐受程度制定的饮食护理方案,督促其养成长期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这对于提高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效果意义重大。另外,通过健康宣教、饮食指导使患者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特点,明白健康、规范饮食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加强与患者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帮助患者减少心理负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疾病进行对抗。部分患者因缺乏自我把控能力,出院后降低饮食管控,不健康、不规律饮食习惯会使结肠炎性反应再次发作,病情反复,通过定期随访督促患者配合治疗、合理饮食,可提高患者院外依从性,促进病情好转。由此可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个体化饮食护理有肋于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护关系。
综上所述,个体化饮食护理有利于帮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提升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构筑和谐护患关系也具有重大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牛秋霞.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的应用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6):2220-2222.
[2]史俪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中采用针对性营养护理干预路径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4):87+98.
[3]季永志.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的个体化饮食护理在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02):73-75.
[4]杨亚楠,霍晶晶,任建平.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食物不耐受状况及饮食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6):92-93.
[5]朱丽璎,胡芳,刘刚,谭华,唐万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不耐受状况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3):1785-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