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王海燕
[导读]

王海燕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就诊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HE染色,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对两组患者切片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优良率较高,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方式能够获取较优切片质量,可为后续病理诊断提升参照,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病理技术;质量控制

    病理技术是病理学诊断中比较紧要的部分之一,适用范围较广,每个环节都需做到没有任何差错,而切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医生诊断的精确性,故而切片质量对患者而言,具备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免疫组化技术逐步推行,切片质量及病理技术亦得到明显改善[1]。为研究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作用,我院特选取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患者40例进行分组实验,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就诊的患者40例作为此次调研研究的样本,按照随机分配法把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20例,女患者10例,男患者10例,年龄在22~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4.35±1.17岁。实验组患者20例,女患者8例,男患者12例,年龄在21~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4.36±1.14)岁。两组患者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使用HE染色,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将标本固定,收集患者组织这样本之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瓶内,且瓶内装有固定液,使用低温方式进行保存。选用甲醛溶液对样本组织进行固定,浓度为10%,固定时间为8到24小时。切记固定液体积需多于组织样本体积的4到10倍。其次,采用抗原修复方式,通过热修方法,将已经完成固定的组织样本实行抗原修复处理,也就是借助热力效用,对抗原实行引导。设置温度在100℃以上,设置时间在3到15min,设置修复液酸碱度为7.5到8.5间。最后,应严格遵循操作要求进行切片处理,保证脱蜡充分,需增加足量试剂,且需均匀,试剂面积需多于切面面积,防止边缘效应出现。对组织样本浸液、烤片温度实时调控。实验组使用免疫组化染色,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在室温下,将组织样本脱蜡、切片操作完成,将其放置在双氧水中浸泡,其浓度为3%,放置时间应为20min,完成后,使用磷酸盐对切片进行冲洗,往复冲洗3次,5min/次。其次,选取内容量为1000mL的量杯,放入酸碱度为6的柠檬酸缓冲液700mL,加温到沸腾,逐步向内放入CK19k抗体、HBcAg抗体等,连续加热到15min,在切片上滴入一滴抗体,将其放置在恒温箱内孵育,温度需维持在40℃。使用酸碱度为7.4的磷酸盐换冲洗往复冲洗切片3次,5min/次。在室温下,再次滴加抗体,再孵育15min,在显色剂内,将切片放入,显色5min,使用苏木精衬染切片,使用树胶进行封固处理。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切片制作情况,并计算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本次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数据分析,切片优良率以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 P<0.05,说明数据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实验组20例患者中,切片优异质量有12例,良好有7例,优良为95.00%(19/20),对照组20例患者的优良率为70.00%(14/20);实验组优良率明显较高(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但是医护人员知晓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紧要性,而且患者也意识到疾病确诊是有效治疗的基础。高质量的切片不但影响医生的诊断,也是决定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病理检验是临床疾病诊断比较常用的一个手段,所以应保证多项环节精确,没有误差出现[2-3]。切片质量是确保检验能否精确的前提和基础,选取适宜的染色方式尤为紧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主要是二抗和酶聚合物结合形成多聚螯合物,之后能再与一抗进行结合,进而致使抗原抗体信号被放大,并在多聚物中不会出现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继而组织细胞内源性生物素所致的背景染色亦不会出现,故而提升优良切片成功指数[4-5]。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优良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总之,使用免疫组化染色可获得比较优质的切面质量,并为后续病理诊断提供参照,完全值得被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晶晶,张娅,李敏敏,等.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在标准化染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0,v.36(05):110-112.
[2]谭蓓,唐颢,徐燕,等.鼠李糖乳杆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2020, 100(42):3332-3337.
[3]王凯,杨爽,冯珊珊.肿瘤病理诊断中特殊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技术的价值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 000(012):P.20-20.
[4]高丽丽,刘春样,朱长乐,等.多组织羊膜卷蜡块在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对照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 34(09):1048-1049.
[5]张淦梅.肿瘤病理诊断中特殊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检测阳性率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 008(004):P.262-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