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曦1 陈玥2
(1重庆市开州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2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405400)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对提高临床疗效的安全性。方法:从本院选取2018年10月到2020年8月收治的55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取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就两组抑郁评分、生活质量、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观察组疗效、生活质量均比对照组高,且抑郁评分、不良反应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后,前者的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老年性抑郁症;临床疗效;安全性
老年性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类病症,发病率高,仅次于老年痴呆,该疾病严重危害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存在自残和自杀等不良倾向,临床上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干预,挽救患者生命安全,避免不良事件发生[1]。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逐渐退化,药物代谢能力日渐变差,药物耐受性降低,使用药物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选择药物时必须要做到谨慎。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这两种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较为常见,但是极少对上述两种药效进行对比。本文就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对提高临床疗效的安全性作出比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到2020年8月间55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对照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8至76岁,平均(65.59±4.67)岁,病程1.25至13.45年,平均(8.31±3.12)年;观察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9至76岁,平均(66.35±4.26)岁,病程1.35至13.26年,平均(8.42±3.15)年。所有参加治疗的55例患者无其他恶性疾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治疗,且签署同意书;对本次治疗中所用药物不存在过敏症状;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且同意本研究。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帕罗西汀(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43),开始每天服用10mg,治疗3天后调节药量,每天服用20mg,每天服用的最大剂量不能超过40mg[2]。
观察组:艾司西酞普兰(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599),开始每天服用5mg,治疗3天后调节药量,每天服用10mg,每天服用的最大剂量不能超过20mg。两组均治疗8周后对比。
1.3观察指标
疗效:抑郁和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好转为显效,抑郁和相关症状出现好转为有效,症状未改变为无效。抑郁、生活质量评分:分别用抑郁量表和生活质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口干、便秘。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效果为96.43%,59.26%,P<0.05,表1。
2.3 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发生头晕、乏力患者分别为1、1例,总计2例(7.14%);对照组发生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口干、便秘患者分别为3、2、3、2、2例,总计12例(44.44%);=13.413,P=0.000,P<0.05。
3 讨论
抑郁症是精神类疾病,该疾病存在的主要临床症状体现在:语言活动减少、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存在自残和自杀行为、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的患发同机体受到压力、情感问题或者其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生化因素、遗传、以及大脑病理的因素的影响之间存在必然关联[3]。上述致病因素之间相互交织,对抑郁症的发生产生的影响巨大。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电抽搐、心理治疗等[4]。药物治疗中应充分结合老年患者实际情况,做到个体化用药,所选药物应具备剂量较小、不良反应低的特点,并高度重视药物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掌握好治疗疗程,进行持续性治疗。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比对照组高,且抑郁评分、不良反应比对照组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效果为96.43%,59.26%,P<0.05。主要原因为:帕罗西汀可以具有针对性的与神经元5-HT受体相结合,有效阻断5-HT再次进行摄取,将位于神经突间隙内部的5-HT水平明显提升,并有效刺激神经,从而使得患者抑郁症状进一步得到改善。但是长时间使用帕罗西汀治疗,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5]。在加之老年患者对帕罗西汀的耐受性较差,对依从性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提升会造成阻碍,影响疗效。艾司西酞普兰是抑郁治疗中的新型药物,该药物与机体肠道吸收的相容性较好,肠道吸收速度较快,可以对多个组织器官进行广泛扩散,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作用较好,具体作用为提高5-HT功能、阻断5-HT再次摄取、提升神经元中的信息传导速度,进而达到改善抑郁症的目的。并且艾司西酞普兰同蛋白结合的能力较弱,不会同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比较适合老年群体。
综上所述,对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后,前者的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赵奇瑛, 林峰.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对照研究[J]. 心理医生, 2018, 024(005):154-155.
[2]何海珍, 杨孝, 黎华柱. 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013(016):129-131.
[3]詹连香, 张海涛, 陈文胜,等.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疗效比较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011(018):75-76.
[4]张晓彬.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029(006):1078-1080.
[5]仲庭宏.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 青海医药杂志, 2018, 048(00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