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有
(宁国市中溪中心卫生院;安徽宁国242343)
【摘要】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诊治的帕金森病病患5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25例予以西医治疗,结合组25例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对比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以及总体疗效和不良反生情况。结果:组间治疗前UPDRS、SDS和SAS评分对比(P>0.05),经治疗后结合组UPDRS、SDS和SAS评分均较参照组低(P<0.05);总体疗效92.00%较参照组的76.00%高;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较参照组的28.00%低,组间对比(P<0.05)。结论: 对帕金森病病患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病患临床症状及不良心理,降低不良反应,从而提升总体疗效,具大量推广应用的高度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疗效
帕金森病是好发于老年人的常见神经性疾病之一,病患临床症状多体现为动作迟缓、肢体静止性震颤、体位和姿势步态不稳等,对病患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影响[1]。帕金森病治疗难度较大,现今临床尚无可彻底治愈的方法,多通过西药多巴丝肼片等缓解病患临床症状,但其效果并不理想,长期用药易致耐药性和毒副作用[1]。因此,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近年来医学者们开始注重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为此,本文特就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展开了探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诊治的帕金森病病患5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结合组各25例,参照组男女比14/11;年龄最小52岁,最大76岁,平均(63.5±4.7)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5.9±2.3)年。结合组男女比13/12;年龄最小51岁,最大76岁,平均(64.1±4.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1年,平均(6.3±2.1)年。入选标准:均达到《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相关确诊标准[1-2];均为原发性疾病;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剔除标准:合并精神病史、恶性肿瘤及严重脏器疾病者;入组前60d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两组普通资料比较(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予以服用多巴丝肼片(厂商: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10930198)治疗,前7d剂量为125mg/次,7d后增至250mg/次,均每日3次。
结合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同参照组一致,中药予以养阴止颤汤,药方包含黄柏 、天麻和五味子各10g,茯苓和炙甘草各15g,巴戟天、钩藤、麦冬和熟地黄各30g,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熬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2周后比较疗效。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对比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以及总体疗效和不良反生情况。临床症状:应用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评估,量表总分156分,包含42项,分值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2]。心理状态: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分值越高说明心理状态越差[2]。疗效判定分为显效:经治疗后病患UPDRS总分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有效:病患UPDRS总分较治疗前下降20%至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病情甚至恶化[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组间治疗前UPDRS、SDS和SAS评分对比(P>0.05),经治疗后结合组UPDRS、SDS和SAS评分均较参照组低(P<0.05),如表1。
2.3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3例),分别为恶心呕吐2例,低血压1例;参照组发生率28.00%(7例),分别为恶心呕吐3例,便秘和低血压各2例,组间对比(2=7.031,P<0.05)。
3 讨论
帕金森病的患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影响病患日常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部分病患还伴有智力下降、情绪淡漠、始动少不足等精神行为情绪异常现象,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极大,因此,予以病患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
多巴丝肼是西医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其药效可经血液屏障进入大脑生成黑质多巴胺(DA),从而提升病患体内DA含量,达到治疗目的,但是由于病患需长期用药的缘故,因此极易产生耐药性及相应的毒副作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3]。而有研究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改善病患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并降低毒副作用,可进一步确保临床效果[4]。本文研究结果与之相符,显示经治疗后结合组UPDRS、SDS和SAS评分均较参照组低(P<0.05);总体疗效92.00%较参照组的76.00%高;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较参照组的28.00%低,组间对比(P<0.05),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提升帕金森病总体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将帕金森病归属为“颤症”的范畴,认为肝肾阴虚、肝失调养、阴精不足和筋脉失养是其主要患病机制,可致机体摇晃、震颤和迟缓僵直等,因此治疗原则需以舒筋活络、补肝养肾和养阴止颤为主。本文所用养阴止颤汤中所含巴戟天具补肾壮阳及强筋健骨之效;钩藤具祛风除惊及除热平肝之效;麦冬具养胃生津及滋阴润肺之效;熟地黄具补精益髓及养阴补血之效;黄柏具祛热解毒之效;天麻具除风平惊之效;五味子具滋阴固精之效;茯苓具健脾宁心之效;炙甘草具益气滋阴之效,众药联用即奏舒筋活络、补肝养肾和养阴止颤之效,达到改善病患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及中和西药毒性的目的,进而提升总体疗效[5]。
由上述所得,对帕金森病病患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病患临床症状及不良心理,降低不良反应,从而提升总体疗效,具大量推广应用的高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周明旺,刘雪君,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新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1):215-218.
[2]李新丹,王慧新,刘毅.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143例[J].河南中医,2015,35(6):1403-1404.
[3]吴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帕金森病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疗效[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4):694-696,705.
[4]傅俊杰,杨洪波.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50例[J].河南中医,2015,35(11):2835-2836.
[5]李军,刘存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7):78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