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治疗双相躁狂症患者的临床可行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朱曦1 陈玥2
[导读] 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治疗双相躁狂症患者的临床可行性

朱曦1  陈玥2 
   (1重庆市开州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2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405400)  

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治疗双相躁狂症患者的临床可行性。方法:从本院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双相躁狂症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选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就两组各项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和病情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8.00%,12.0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情复发率为4.00%,28.00%,P<0.05。结论:对双相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丙戊酸钠联合用药后,临床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帮助,值得应用。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丙戊酸钠;双相躁狂症

   引发双相障碍躁狂症的因素和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社会心理等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患者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后大脑内部的中枢神经组织代谢水平呈异常状况,致使相关受体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不及时,会诱发双相障碍躁症[1]。本文就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治疗双相躁狂症患者的临床可行性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双相躁狂症患者,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2至47岁,平均(32.58±3.97)岁,病程1.25至7.54个月,平均(3.44±2.55)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3至47岁,平均(32.67±3.84)岁,病程1.35至7.45个月,平均(3.52±2.43)个月。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观察组: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是H20140121,10mg/片,刚开始服用剂量为10mg,后根据病情变化可适当调整剂量,加药速度不能过快)联合丙戊酸钠(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是H19983059,每次口服0.4g,每天1次)进行治疗[2]。
   对照组:选用丙戊酸钠治疗,同观察组该药物的用法一致。两组治疗6周进行比较。
1.3观察指标
   各项症状评分:BRMS、BPRS、HAMD,分别采用狂躁量表、精神病量表和抑郁量表评估各项症状,患者各项症状同分数之间为反比关系,分数越低,症状越严重,反之症状较轻。不良反应:厌食、头痛、嗜睡。病情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BRMS、BPRS、HAMD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表1。


3 讨论
   双相障碍躁狂症隶属于精神类病症,发病率高,约占9%至17%之间,患者发病症状体现如下:情绪极度不稳定,时而焦躁或者时而抑郁,存在的交往障碍和心理障碍较为严重,日常饮食、作息习惯异常改变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大[3]。临床上需及时提供有效治疗,缓解其症状,使其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提升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8.00%,12.0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情复发率为4.00%,28.00%,P<0.05。主要原因为:我国在双相躁狂症的临床治疗中常采用药物治疗方法,治疗早期所用到的药物大部分属于心境稳定剂,心境稳定剂分为2种,包括:抗抽搐剂、碳酸锂, 丙戊酸钠是最常用到的抗抽搐剂类药物[4]。药理研究中表明,在双相躁狂症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丙戊酸钠,该药物对患者大脑中的抑制性神经介质(CACB)表达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使神经组织中的γ-氨基丁酸反应增强,并对患者大脑中的神经元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最终起到抗狂躁作用[5]。丙戊酸钠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后,发现在躁狂症的治疗中使用该药物取得的疗效基本具有稳定性,且出现的不良反应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于D2受体后可发挥出较强的拮抗作用,可使D2受体维持平衡状态。阿立哌唑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该药物在躁狂症的治疗中能够促使多巴胺D2受体产生大量的活性,并且在进行突触之前将多巴胺含量有效调节,最终达到治疗躁狂症的目的。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丙戊酸钠联合使用后,在双相躁狂症的治疗中发挥的优势较明显,疗效更好。
   综上所述,对双相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丙戊酸钠联合用药后,临床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帮助,病情不易复发,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定敏. 联用利培酮片和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躁狂症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016(009):168-168.
[2]肖爱祥, 李丽华, 林雁芬,等. 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随机对照研究[J]. 四川精神卫生, 2018, 031(003):230-235.
[3]李晓龙. 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症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 010(015):80-82.
[4]魏昆岭, 李钊, 桑文华,等. 丙戊酸钠注射液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激越症状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 035(023):3006-3008,3012.
[5]邱松伟, 邵玉单, 付慧鹏. 哌罗匹隆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疗效观察[J]. 医药与保健, 2018, 026(008):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