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俊 林秋琼
(91811部队医院骨科;广东潮州521011)
【摘要】目的:对胸腰段A型椎体骨折患者分别应用跨伤椎、经伤椎短节段治疗,对比两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自我院治疗的58例胸腰段A型椎体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跨伤椎组29例,采取跨伤椎短节段治疗;经伤椎组29例,采取经伤椎短节段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患者的压缩率、Cobb 角、ODI评分均低于跨伤椎组(P<0.05)。结论:跨伤椎、经伤椎短节段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经伤椎治疗在术后功能以及术后畸形矫正维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骨折;跨伤椎;经伤椎
在脊柱骨折中,胸腰椎骨折占比约为90%,从胸腰椎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来看,胸腰段椎体(T10-L2)位于胸椎腰椎移行部,承受应力最大,因此极易发生骨折[1]。对于其中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可通过手术恢复脊柱解剖结构稳定、修复脊髓神经损伤,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手术方案选择上,一般选择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往有研究显示,与跨伤椎固定手术相比,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可获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效果[2]。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AO分型的A型是最常见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类型,该类型骨折的特点在于后柱完整,损伤部位为前柱,而该类型骨折是否可应用经伤椎固定治疗尚存在一定争议[3]。本文将对胸腰段A型椎体骨折患者分别应用跨伤椎、经伤椎短节段治疗,对比两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自我院治疗的58例胸腰段A型椎体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胸腰段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单节段病变;(2)骨折时间不超过2周;(3)后方韧带复合体无损伤;(4)无神经损伤;(5)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身体状态差,无法耐受手术患者;(2)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3)病理性骨折患者;(4)存在严重精神异常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跨伤椎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24~57岁,平均(41.29±6.22)岁,损伤节段:T11 4例,T12 10例,L1 9例,L2 6例。经伤椎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5~59岁,平均(42.06±6.09)岁,损伤节段:T11 3例,T12 11例,L1 8例,L2 7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片、CT、磁共振等检查,确定椎管压缩比例、骨折类型、后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情况。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状况下手术,采取俯卧位,悬空腹部,在透视下标记伤椎、上下椎椎弓根投影点。消毒后,作后正中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剥离椎旁肌,使伤椎、上下椎椎板、横突根部、关节突等部位充分显露。对于胸椎骨折患者采取Dick法置钉,腰椎骨折患者采取人字嵴顶点法置钉。置入螺钉后,跨伤椎组患者骨折位置弯曲连接棒,利用弯棒使椎体前缘恢复高度张开,恢复椎体后壁高度,进行骨折复位。经伤椎组患者选择长度35 mm左右的螺钉,按照相同的方式弯棒,将伤椎、下位椎的螺帽拧紧,完成骨折复位。固定后,两组患者均不进行植骨,常规留置1根引流管。术后24~48h常规抗感染、止痛,视患者情况拔除引流管,术后12 d拆线。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肢体功能锻炼,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肌肉萎缩。术后1个月复查,指导患者佩戴胸腰骶部支具下地行走,佩戴3个月,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9~12个月,视患者情况取出内固定物。
1.3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2)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矢状面Cobb角、椎体压缩率。(3)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4)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表示,采取X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经伤椎组、跨伤椎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3 VAS评分及ODI评分对比
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患者的VAS 评分、ODI 评分均低于跨伤椎组(P<0.05),见表3。
2.4并发症对比
跨伤椎组患者出现螺钉断裂1例,螺钉松动2例,发生率10.34%;经伤椎组患者出现螺钉松动1例,发生率3.45%,无明显差异(X2=1.07,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迟发神经功能损害、伤口感染。
3.讨论
以往有研究显示,经伤椎手术患者术后末次随访丢失Cobb 角(2.62±1.98)°,丢失压缩率(3.76±2.23)%,而跨伤椎手术患者末次随访丢失分别为(5.54±3.17)°、(6.28±3.42)°,可见与跨伤椎手术相比,经伤椎手术患者的丢失更少,对稳定伤椎结构及力学稳定性方面效果更好[4]。在本次研究中,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患者的压缩率、Cobb 角均低于跨伤椎组(P<0.05),也证实了经伤椎手术在术后畸形矫正维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与以往报道相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跨伤椎固定会受“悬挂效应”“四边形效应”以及连接棒跨度增加、承受应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其固定强度、椎体高度维持、骨折复位效果维持均会受到影响[5]。而经伤椎手术可抵消“悬挂效应”“四边形效应”影响,在恢复伤椎形态方面更具优势,可减少内固定失败、后凸畸形发生[6]。同时,在本次研究中,经伤椎组患者的ODI评分低于跨伤椎组(P<0.05),可见经伤椎手术患者术后功能障碍较轻,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跨伤椎、经伤椎短节段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经伤椎治疗在术后保持正常功能以及术后畸形矫正维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参考文献:
[1]崔利宾,袁鑫,鲁世保, 等.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1):92-95,99.
[2]蒋伟宇,潘国平,陈丹果, 等.伤椎固定结合成形与跨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伤,2020,33(5):440-444.
[3]赵成毅,李青,梁道臣, 等.短节段伤椎单侧置钉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9,25(1):5-8.
[4]王金宁,宋达炜,乔渝森, 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28):4479-4484.
[5]鲜文峰.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07-1609.
[6]张中平,祁学强,杨明智, 等.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12):9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