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   作者:伍彬 寇克韧通讯作者 高昱
[导读]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


伍彬  寇克韧通讯作者  高昱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方法:研究区间:2018年9月~2020年8月,以我院接受治疗的大咯血患者70例为主,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据患者应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置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35例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分析在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通过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研究组患者中的实施,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显著,P<0.05。结论:对大咯血患者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临床用药价值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用的同时,保证用药安全性,降低在治疗后期出现二次复发的情况,可借鉴。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大咯血属于临床急症,此间,如果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当,治疗工作不及时,在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的同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大咯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大咯血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与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设置研究区间为2018年9月~2020年8月,以我院接受治疗的大咯血患者70例为主,将其划分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0:15,最大年龄76岁,最小53岁,年龄中位数为(64.15±3.34)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9:16,最大年龄78岁,最小52岁,年龄中位数为(64.28±3.36)岁。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35例应用常规治疗,在治疗期间,主要借助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垂体后叶素为主,此间,如果患者持续体现为大咯血,出现循环性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可采取输血治疗,并配合无创通气或者吸氧[1]。
   研究组应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实施期间,以常规治疗为基准,择取Seldinger技术,对患者股动脉穿刺,然后插入5F Cobra导管,于患者胸5~6椎体水平位置,查找患侧支气管动脉主干,行造影检查,对患者病灶部位以及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明确后,应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此间,以胶海绵颗粒和聚乙烯醇微粒(PVA)为栓塞材料,治疗后行二次造影检查,对治疗效果进行明确[2]。
1.3观察指标
   分析在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临床疗效:以显效、有效、无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咯血情况停止,且在短时间内未出现复发的情况。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咯血次数以及数量明显减少。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未满足以上标准。
   不良反应:主要从患者用药治疗后出现心绞痛、心悸、心脏病、高血压、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的情况进行比较。
1.4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量结果使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达,行t值检验;计数结果使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行卡方值检验;P<0.05时,说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在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统计其出现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组35例患者当中,出现心绞痛、心悸、心脏病、高血压、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的患者有2例,总概率为5.71%(2/35),在对照组35例患者当中,出现心绞痛、心悸、心脏病、高血压、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的患者有8例,总概率为22.85%(8/35),两组数据对比,P<0.05,有显著的差异,X2=4.2000,P=0.0404。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后期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均消失,未对患者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3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大咯血患者临床治疗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期间,有效避免了传统治疗方式下带来的死亡率,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呼吸衰竭、支气管胸膜瘘、窒息等情况,且疗效得到了肯定[3]。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大咯血采取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用药安全性得到了保障,P<0.05。
   在对患者治疗期间,基于常规治疗方法的应用,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出现的情况,但是整体的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在治疗后期均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4]。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应用下,该治疗方式是现阶段临床大咯血治疗首选的方法,在应用期间,主要以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为原则,进而在应用期间借助相应的栓塞材料,进而实现永久性的栓塞,对咯血病灶供血动脉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患者在治疗后期出现二次复发的情况[5]。
   综上所述,基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大咯血患者当中的应用,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降低后期出现二次复发的几率,有助于患者病情更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唐文涛.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0):68.
[2]向勇.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治疗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1):70+72.
[3]韩慧,刘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4):1701-1702.
[4]王有枝,颜小群,钟胜,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4):46-47.
[5]刘志华,徐国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7):1305-13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