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恩宠
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 浙江诸暨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儿童阅读的内涵以及特点,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文本对儿童的教育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儿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逐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因此,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的具体方法:挖掘儿童情趣;反复诵读文本;创设阅读情境;运用故事表演;合理设置问题。
关键词:儿童阅读;意义感;阅读生活;建设方法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依旧采取死板、专制的教学模式,他们受考试制度的影响,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多的学科分数,过分地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儿童的主题体验与内心情感,没有把握系统的儿童阅读知识,阻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有效培养和提升。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深刻地认识到儿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依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来选取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材文本,深度地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情趣,使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获得乐趣。
一、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情趣,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趣味性是吸引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地激发儿童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情趣,发挥儿童阅读的教学特色,引领学生阅读富有情趣的文学作品,尽可能地使他们产生一种兴奋和向往的内心情感,便于学生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自主地建构和阅读,有利于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和学习。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挖掘教材中文本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这是建设有意义感儿童阅读生活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儿童情趣,才能逐步激发他们内心的童真,提升其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荷花》时,逐步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情趣。首先,依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幻想来欣赏文本,如:“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荷花??我就翩翩起舞。”其次,点拨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丰富、独特的想象,切身地体会其中的童趣,想象作者化为荷花随风起舞的美妙场景,还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化为荷花后的模样。最后,通过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儿童情趣,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引领儿童反复诵读文本,体会节奏美和韵律美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说,儿童喜爱简洁明了、富有韵律、适合吟诵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本语言的节奏美以及韵律美,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感染力,引领儿童反复诵读所学文本,在诵读的过程中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便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地使用诵读法来开展儿童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放声朗诵文本,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地指导使他们切身地体会文本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例如,教师在教学《秋晚的江上》时,首先,为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指导字词发音,如:归巢(chao ,读二声)、尽管(jin,读三声),引导学生自愿与其他同伴结为小组进行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更整齐、更生动。其次,为学生划分朗读的节奏,如: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最后,通过放声朗诵,既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想象落日西沉、倦鸟归巢的画面,也有利于体会文本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利用资源创设阅读情境,增强儿童的阅读体验
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一定的愉悦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为了进一步增强儿童内心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在准确地把握教材中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有趣的阅读情境,使学生被情境中的内容所吸引,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动的、欢快的情境,力求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去强烈的冲击,从而调动起学生热烈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获得文本的深层情感,增强其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利用音乐和插图来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发挥音乐情感的感染力,有利于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其次,利用书本里的插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插图比文字更具体可感。最后,通过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不仅增强了儿童内心的阅读体验,而且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整首诗的情感。
四、有效地运用故事表演法,发展个性化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是一种故事性和趣味性并存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发展个性化的儿童阅读,教师要充分地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故事表演法,引领学生将文本中的具体情节和故事内容完美地呈现出来,以此来满足儿童的游戏天性以及内心的学习需求,有利于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某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来模拟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与其他同伴结为表演小组,共同完成故事地演绎,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层感悟。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有效地运用了故事表演法。首先,引导学生自愿地结为表演小组,组员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演绎精彩的片段。其次,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了故事表演,鬼子:“站住!小孩,这本书是谁给你的?”雨来:“捡来的!”??最后,通过学生的合作,共同将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加深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并生成了个性化的解读。
五、针对文本合理设置问题,形成有意义感的阅读
在儿童阅读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技能,为了有效地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提问环节的重视,针对文本中的具体内容合理地设置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质疑和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获得正确的答案,以此来锻炼小学生的语文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合理设置问题,严格把控问题的难度,让问题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只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增强儿童阅读的实际意义。
例如,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设置如下问题。首先,询问学生文章中的普罗米修斯受到了哪些严酷的惩罚,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行阅读,有利于增加儿童阅读的目的性。其次,让学生说出从这些惩罚中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逐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最后,进一步升华问题,询问学生铁链还锁住了什么,有利于让学生对文本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深层意义,从而形成有意义感的阅读。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严格遵循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充分意识到儿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阅读基础和水平,尽可能地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情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注重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语言的优美,通过对多种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品悟来开拓他们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掌握更丰富的阅读知识,最终形成有意义感的阅读生活。
参考文献:
[1]谭梅,杨叶. 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1):21-27+124.
[2]岳乃红. 让阅读找回儿童: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路径展望[J]. 教育学术月刊,2016(03):98-104.
[3]唐小梅. 农村小学的儿童文学教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9):35-36.
[4]朱崎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意义学习”[J].基础教育参考,2016(10):46-47.